程颢的思想中尤其重视“仁”的知觉义,所以我说“以觉言仁”可以算是程颢的一大发明,在被人们长期遗忘的含义中,他重新拈出了“觉”的含义,进而以“天地万物一体”来讲仁。程颐在这一点上,至少从表面上看是与程颢有很大的不同的。在讲到仁这个字的时候,程颐说:“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1]只一个“公”字,仁之道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如果说程颢更多的是“以觉言仁”,那么程颐更多的是“以公言仁”,强调这个“公”字。张载和程颐都强调公。“人心不同如面”,[2]就是“私”。而“公”就有了超越一己之私的普遍性,所以说“只消道一公字”,就可以把握住“仁”这个概念。
当然,我们不能直接说“公”就是“仁”,程颐说“公只是仁之理”,[3]也就是说“公”是“仁”背后的所以然,而“公”之理落实在人身上就体现为“仁”。而有了这个“公”字,以“公”字为核心,就能够“物我兼照”。既能够看到对象的特性,也能够深刻地理解自己。在“物我兼照”的基础上,既能够深切地体认到自己,也能够深切地理解他人。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恕”,才能够“爱”。以“公”作为仁之理,由此出发,能够同时看到自我和他人,“恕”以此为根基,“爱”也以此为根基。在这一点上,程颐“以公言仁”,也可以算是对程颢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我多年来大体上接续的是“以觉言仁”的思路,我常常讲《论语》当中有两个字是贯通在“仁”的概念当中的,一个是“乐”,一个是“爱”。《论语•里仁》第二条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也就是说不仁之人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不可能幸福。为什么仁者能够幸福?仁者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由于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所以真正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从哪儿来,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仁者能感受到幸福。他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仁者对于自身有深切的体会,不至于在岁月的磨损当中迷失自己,这是幸福的基础。同样也是在“觉”的基础之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人,具体地感受到他人的疾苦,能够知道如何照料和呵护他人,所以仁者能爱。而实际上,既能觉醒到自己,又能清晰地觉醒到他人,“公”的意义就涵括在其中了。所以,程颢“以觉言仁”的路向再进一步发展,是能够衍生出“公”的道理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