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三 格物

既然阳明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的建立上,因此,阳明的“格物”也当然是从减担子出发,客观知识的寻求至少不是首要的。阳明强调《大学》古本的原因何在?因为《大学》古本上来先讲“诚意”。正因为上来先讲“诚意”,阳明才能进一步讲“知行合一”。如果上来先讲“致知”,那是不能直接讲“知行合一”的,因为“知”要转化为“行”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朱子那儿、程子那儿,知和行之间是要有一个“诚意”功夫的。所以,《大学》的改本一定要把《诚意》章放到《格物致知》章后面。在阳明看来,《大学》八条目的头脑就是“诚意”。由此出发,阳明在解释“格物”的时候就发明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解释:“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这里的“其”指的是我们心中的意念:“正吾心之不正,以归于正”。因为事物本身是没有道德本质的,不仅物本身无所谓善恶,事本身也无所谓善恶。这是我多年都在讲的道理,我们不能说任何一个行为无条件是善的,或是恶的。比如杀人。孟子就曾说过:如果有人问“人可杀乎?”我会说:“可。”但是,你不能听了这话就去杀人,然后说孟子让你杀的。你必须问:“孰可以杀之?”事物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善恶的分别源于道德主体的善恶。某个东西,你可以用来做善事,也可以用来做恶事。某件事,你可以把它变成好事,也可以把它变成坏事。这都取决于你的善良意志,你的道德人格的整体。所以,只要能“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就够了。所以,要“动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静时念念存天理,去人欲”,而这是最难的。阳明曾说:“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从经典解释的角度来讲,阳明对“格物”的解读应该是不能成立的,但从思想建构的角度上讲,阳明还是构建起了一套自足的哲学。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北宋道学的思想主题跟阳明那个时代的主题是不同的。到阳明这个时代,为儒家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核心了。这从阳明已经开始讲“三教合一”,而不再强调“儒佛之辨”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佛老思想已经无法跟儒家的正统地位相抗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