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课,我们讲罗钦顺的思想。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困知记》,更加真切地认识到明代哲学的丰富性。以前读的时候基本上在阳明学的笼罩下,不能自拔,总觉得罗钦顺说的都不成道理。近些年阳明学研究的兴盛,给人的感觉好像整个明代只有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其实根本不是。现在回头看,我们的前辈确立的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架构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是我们目前用的这本貌似陈旧的《中国哲学史》教材里面也积淀着前辈的真知灼见和学术眼光,比如对罗钦顺、王廷相等明代哲学家的强调。这些看似陈旧的哲学史架构,其实比现在很多新建构出来的谱系更符合思想的实际脉络。
罗钦顺生于1465年,去世于1547年。他出生的年代早于阳明,而去世的时间比阳明晚。他的思想基本上是在与阳明学的斗争中不断展开的。他一直作为中晚明心学的对立面,对其有全面系统的批判。他批判的范围不仅限于阳明和阳明后学,还包括了湛甘泉和陈白沙。他用自己的哲学衡量朱陆,彻底地检讨和剖析陆九渊及其弟子杨简的思想。作为整个心学传统的对立面,罗钦顺的哲学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是江右学风的代表人物。他的学问深湛、严谨。嘉靖后期,授他礼部尚书等职,都屡辞不就,他想像宋代的那些伟大哲人一样,专心于自己的学术和思想,当然也有避祸的意思。在中晚明的政治格局里面,想成为一个君子同时又能做一番事业是非常艰难的。罗钦顺晚年长期闭门读书,应该是有忧谗畏讥的想法的。在宋明理学家里,罗钦顺对佛教的理解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他对《楞伽经》做了系统的疏解和批判。与张载和王阳明那样粗泛的了解不同,他对佛教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佛教的批判,是他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他对儒家内部各种“异学”的批判,也大都与佛教有关。罗钦顺有过顿悟的神秘体验。他某次散步至一寺庙,问庙里僧人:“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和尚随口回答:“庭前柏树子”。这其实是相当常见的一个禅宗的话头,他却认真思考起来,以致通宵达旦。精思既久,忽然浑身汗下,顿觉彻悟。以悟中所得与佛经相印,若合符节。[1]通过后来多年的实践和反思,罗钦顺对禅学的问题和局限有了深切的体会,最终回到了儒家的路向上。罗钦顺的神秘体验,在理性的、严谨的思想家的脉络中是颇为罕见的。像张载、程颐、朱熹这样严谨的思想家,一般是不会有什么玄妙的顿悟体验的。当然,罗钦顺的顿悟体验,并没有让他流入虚灵空妙的禅学,反而最终坚定了他的儒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