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有一种爱智的激情。哲学就是一种爱智的激情,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
那什么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呢?它首先是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惊奇。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对大自然的惊讶,你首先非得惊奇不可。你把什么都看得冷漠了,到八月十五了,那么美好的一个月圆之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是你躲在屋里漠然置之:啥呀,不就月亮么?!可不就是月亮呀!但是你想一想,月亮里面不是寄托了我们的一种诗意的存在么,对不对呀?我在农村干活的时候,人们把太阳叫“老爷儿”,早晨说“老爷儿”出来没?干完活,“老爷儿”落下去没有?你看那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你看那把天空铺满彩霞的夕阳!叫朝霞,叫夕阳,它不叫“老爷儿”么!这里有一种对大自然的惊讶!一种惊奇,一种热爱!一种抑制不住的渴望!这才能有哲学思考呀!如果这点也没有,这就没哲学了。哲学它首先是源于对大自然的激情。
那么其次,它源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社会的责任感,对于历史、社会、他人漠不关心,还想学习哲学,这个不大现实。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在哲学著作里,不管使用了怎样抽象的概念,怎样晦涩的语言,但在深层里边蕴含着的是什么?是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大家读黑格尔,说黑格尔的东西也太晦涩了,其实,黑格尔说,你只有通过个体理性与普遍理性的辩证融合,你才能使你自己崇高起来。这就叫黑格尔。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种伦理实体,是一个“使人崇高起来”的逻辑。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黑格尔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也就是说,黑格尔哲学是以理论的方式表达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想和要求。正因如此,黑格尔才能够面对马背上的拿破仑说,他只不过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而黑格尔的哲学才是真正的“世界精神”。这就是黑格尔哲学,这就是作为黑格尔自己所说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的哲学。
什么叫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我们搞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要达到什么?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不就是马克思给我们提供的哲学思想么?马克思的学说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所以这种哲学智慧呀,它首先表现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惊讶,那么同时它蕴含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无不具有巨大的、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执著的主体自我意识。对人类进步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对人类未来的憧憬,这是哲学家的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怀”。对自己所从事的哲学事业的挚爱,对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自觉,对自己所进行的哲学探索的自信,这是哲学家的极为重要的心理品质。对流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进行前提的追问,对人类的哲学理念进行创造性的重构与再建,对自己所承诺的哲学理念进行前提的批判,这是哲学家的永无止境的求索。
哲学最需要的是一种大气概,没有大气概就没有哲学!你看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毛泽东说了,我和你尼克松只谈哲学!没有这样一种哲学思想他能成其为毛泽东么?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具有这样一种洞察历史的哲学家的气魄,一种真正的哲学智慧!
这种爱智的激情,又是对于自我的一种追问。它始于对自然的惊讶,它缘于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更贴近的是一种对自我的追问。所以我们说什么叫哲学,我给大家讲,哲学就是一种理论化的人类的自我意识,就是关于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关切人自己,从而关切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哲学的这样一种爱智的激情,不仅仅源于对大自然的追问,源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于每个人来说,它还是源于一种对于自我的追问。
前一段我和几位教师写了一套丛书,叫做“生命意识丛书”,《超越意识》、《死亡意识》、《宽容意识》、《悲剧意识》,其中我写的《超越意识》。这四种意识,正好是人对自我的一种追问。大家都知道,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要是没有思想的话,不过就像一棵芦苇一样,甚至连一枝芦苇都不如。那为什么人不但胜过芦苇,而且是天地之精灵呢?人有自我。所以哲学这种爱智的激情,它更体现的是,人对自我的追问。
哲学总离不开人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追问。在这个意义上,你说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历史观,但是更贴近的,哲学就是人生观!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一种理解,你只有理解了你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你才有可能进一步地去追问社会历史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你才会去理解人同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我们现在常说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不是说你跳出世界之外去“观”整个世界;所谓的哲学,它是从人出发,去反思人同世界的关系。哲学是从人出发的!从人出发去理解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那就包括人同自然的关系、人同社会的关系、人同他人的关系、人同历史的关系、人同自我的关系,哲学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
哲学,尽管人们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使命有大不相同的看法,然而,它需要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这是它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的本性。以人类性问题为对象的哲学,要求它的学习者或研究者培养自己的高远的气度、高明的识度和高雅的风度。
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看法,所谓“哲学”,应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所谓“哲人”应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冯友兰先生说:“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2]因此他又提出,哲学是要使人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而达于“天地境界”。
西方传统哲学一向以“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为己任,并以“使人崇高起来”为目标。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未经反省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另一位哲人柏拉图认为,在人的“爱财富”、“爱荣誉”和“爱智慧”的欲求中,“爱智慧”是人的最重要,也是最高尚的需求。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则认为,“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最熟悉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因此他满怀激情地提出:“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人类的骄傲。人类的伟大的解放事业,是同这两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为全人类而工作”,是这两位伟大哲人的“始终如一”的“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这个伟大的理想,不仅要求把人从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使人的劳动变成自主活动,而且要求最终地消除个人向完整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迈进过程中的一切阻碍。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彻底性。
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寻根究底的学问,是一门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有与“哲学”相称的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这就是学习和研究哲学所需要的高远的气度和高举远慕的心态。
学习和研究哲学的高举远慕的心态,首先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理想性追求。人类的“哲学”,植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的无限的指向性。它永远是以理想性的追求去反观现实的存在,永远是以“历史的大尺度”去反省历史的进程,永远是以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求去反思人类的现实。哲学,它使人由“眼前”而注重于“长远”,由“小我”而注重于“大我”,由“现实”而注重于“理想”,从而使人从琐屑细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从蝇营狗苟的计较中解放出来。哲学是赋予人的生活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它永远是理想性的。它要求学习哲学的人永葆理想性的追求。
哲学的理想性,要求人具有英雄主义精神。人生,是人的生命显示自己的尊严、力量和价值的过程。人生需要生命过程中的奋斗与光彩。所以我常说,生活的现实可以不是“英雄主义的时代”,但人的生活却不可以失落“英雄主义的精神”。学习哲学,需要英雄主义精神,也能够培养人的英雄主义精神。
什么是英雄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人的尊严。有了人的尊严,才能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在遭受冷遇的时候,敢于对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面对可畏的人言,敢于对自己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条件艰苦的时候,敢于对自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受到委屈的时候,敢于对自己说:“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坎坷的人生之旅中,敢于对自己说:“莫怕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在病魔缠身,死神逼近的时候,敢于对自己说:“只因平生无愧事,方敢死后对青天。”这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的尊严,这就是哲学智慧所要培育的人的尊严。
哲学,它是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人类的“爱智之忱”的集中体现。这种“爱智之忱”,是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是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是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是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是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的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也燃烧起我们每个人对哲学的无法割舍的热爱。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3]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页。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