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二 “中介”与主客体关系

上面我们讲了“我”与主客体关系。这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就是说,你能不能理解主客体关系中的以“我”为前提的逻辑先在性,是你能否在哲学的层面上去思考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前提。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够从“我”作为主体的丰富性出发,去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极为丰富的、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


主客关系,当然它首先是一种实践关系,但是这种实践关系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蕴含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内在地包含着认知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实践关系首先就包含着认知关系,包含着它要认识的那个客体。实践关系包含着价值关系,因为实践活动是从人的内在的固有的尺度出发,实现人的目的的活动,那么这正好体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同样,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实践关系也蕴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关系。所以在这种以“我”为逻辑先在的主客关系当中,它蕴含着真善美!认知、价值和审美的丰富的关系,是以各种各样的“中介”来构成的。这就是我讲的第二个小问题,“中介”与主客体关系。


原来通行的哲学教科书,它在理解人同世界、主体同客体的关系的时候,有两个根本性的弊病:一个是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而直接去断言世界的存在;另一个问题是离开“中介”去理解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他人、我与历史、我同自我的关系都是有“中介”的。这点大家想过没有?作为“自我”的那个“我”是怎么回事?是以文化作为中介的。以文化为中介,你才能够构成对于你自己的理解。没有文化的中介,你自己也理解不了你自己。琢磨琢磨这个道理。主客关系,非常重要的是这种“中介”的关系。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不是无中介的,而是有中介的。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中介的反思,才构成主客关系;没有对于中介的反思,你构不成真正的主客关系。


主体,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历史性的存在,文化性的存在,因此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精神活动、文化活动为中介而构成的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以“我”的存在为逻辑的前提,而且它是以“我”的“文化”、“历史”为中介的存在而构成现实的主客体关系。这点非常重要!要构成现实的主客体关系,它是以中介为基础的。没有中介,就没有现实的主客体关系。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主客关系的“中介”呢?我们还要从主体出发。因为主体,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文化性的存在。首先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主体之所以能够作为主体存在,首先是因为主体具有社会性。也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边,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什么叫人?人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存在。人之为人,在于它有超越了自然性的社会性。如果他没有超越了自然性的社会性,人就不是人了。所以人能作为主体,首先在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构成主客体关系的首要中介。


人的社会性不是一个凝固的、僵死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历史的展开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你说什么叫人?人就是超越其所是的存在。你这样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说有原始人、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当代人?我曾经写一本书,《现代教养》,你得有人的现代教养,你才是现代人。反过来说,你没有现代人的教养,你就不是现代人。人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存在,人是一种教育的产物。人不是一种毛坯状态的存在。我们现在为什么讲公民意识、公民道德?你只有承担了公民的权利、责任、义务,你才是现代人,你才能成为现代意义的主体!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它不是一个纯粹自然性的存在。而社会性的存在,在于它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社会性和历史性,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内涵,所以人是文化的存在。我们这样来理解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我们再来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会发现“中介”环节了。


那么中介环节是什么呢?中介环节就是人自身的生活的生命活动。生活的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活动。这种人的实践活动,它沟通主体和客体,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两大方面来看它的中介性。首先,我们是以语言文化的世界为中介而沟通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但是,世界在人的语言之中。语言是人的世界的消极的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积极的界限。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你看不看月亮,你看不看太阳,它都存在着的。对,这完全正确。但是,大家想一想,那个月亮、太阳之所以能够作为你的认识的客体或者对象而存在,是因为你有什么?你有月亮和太阳的观念!你如果没有月亮和太阳的观念,那么存在着的月亮和太阳对于你来说是什么呢?我举一个例子,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战争,争夺什么呢?石油!但是你想一想,如果我们在不知道石油为何物的时候,我们看那石油怎么样?看到石油吓得赶忙就跑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以我们的语言构成的世界图景、文化的世界图景为中介的。这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了。


学习哲学都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但是,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这样一些正确的命题简单化了、庸俗化了。好像从实际出发就是看看到底怎么回事?问题就在于,你没有相应的背景,那个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看不出来!大家都知道,你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你不能够认识那个物理客体,这个大家都懂。你真想认识这个社会,真想认识人,它同样是要有中介的。怎么认识社会?这需要以社会科学为中介。怎么认识人?这需要以人文学科为中介。你没有相应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为背景,你怎么认识这个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呢?大家想想这个道理。你没有社会科学理论,你能认识中国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吗?你能够理解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么?你能够知道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么?大家琢磨琢磨呀。怎么从实际出发呀?从实际出发,当然要面对现实,但是还要有相应的理论背景去面对这个现实。你没有相应的理论背景怎么去面对现实?理论背景就是一种构成现实的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所以我们才叫做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所“污染”。有了“中介”才构成了一种现实的主客体关系。


以“中介”的观点看待主客体关系,首先可以启发我们重新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总是把认识的主体与“理论”和“现实”割裂开来,以下述的方式去看待和解释“主体”与“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即:“理论”是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真理”,“现实”也是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存在”,而认识的“主体”则成了“一无所有”的“感性存在”;只有当着“主体”进行认识活动的时候,才一方面以空白的头脑去观察与主体无关的“客观存在”的“现实”,而另一方面又去寻找同样与主体无关的作为“客观真理”的“理论”;如果主体既能不受任何“偏见”的污染而以“白板”一样的头脑去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又能找到某种绝对正确的作为“客观真理”的“理论”去解释“现实”,那么,主体就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统一,就获得了科学的认识成果。


这样的理解,首先是把“主体”当做了超历史的、抽象的存在,而没有理解任何时代的认识“主体”都是历史文化的存在;其次是把“理论”同“主体”割裂开来,似乎认识的主体能够没有任何“理论”而进行认识活动,似乎“理论”能够不通过主体的解释而去解释现实;再次是把“现实”同“主体”割裂开来,似乎“现实”对于任何认识者来说都是现成的、既定的认识对象,似乎认识者在无须任何“理论”的前提下都可以把任何“现实”作为认识的对象。


以“中介”的观点去看待主客体关系,还会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认识活动中的“理论”与“观察”的关系。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认识的对象作为“客体”,它是以“主体”的相应的“知识”或“理论”为前提的。我们知道,虽然X光片或心电图“客观”地存在着,但对于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的人,却是“存在着的无”,而无法构成“观察的对象”。同样,对于没有相应的物理的或化学的或生物的或天文知识的人来说,虽然某种物理的或化学的或生物的或天文的事物存在着,却同样无法构成这些没有相应知识的人的“观察的对象”。黑格尔曾尖锐地提出,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概念,经验的对象就是“有之非有”、“存在着的无”——它存在着,但对没有相应知识的人来说却是“无”。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会感到: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并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并不存在;对于科盲来说,爱因斯坦并不存在;对于只读明星轶闻、桃色事件、暴力凶杀的“文盲”来说,孔子与鲁迅,苏格拉底和黑格尔,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都不存在。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2]


现代哲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哲学命题:“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这种“中介”观点的主客体关系理论告诉人们:在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能否成为观察的对象,它在何种程度或何种水平上成为观察的对象,它被怎样理解和解释,它被怎样改造与利用,是与主体所占有的理论以及主体对理论本身的理解密不可分的。这种“中介”观点的哲学理论,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人与世界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对于我们形成更为合理的世界观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样,这种“中介”观点的哲学理论,对于激发大家的学习渴望,对于大家掌握人类所创造的全部文化遗产,也是非常重要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