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四 主体的自我意识

主客关系,是以人意识到自己是“主体”为前提的。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一种主体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确认和肯定“我”的主体地位的意识。


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等等。然而,如果深究这些主体的自我意识,我们就会发现,蕴含在这些主体自我意识中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自身存在的“意义”,就会如何理解和对待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


人是现实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意和不满足于自己的现实,总是渴望把现实变为人的理想的现实。就此而言,主体的自我意识,总是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理想性维度。这种意识活动的理想性维度,激发起人的求知、求善、求美的渴望,并以“目的性”而推动人的“对象性”活动,即以“实践”的方式去创造理想的现实。


从“意义”的视角去看主体的自我意识,我们就会看到,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人自觉到“我”的存在与价值的意识,是确认和肯定“我”的自主性、自为性和自律性的意识,是以“意义”的尺度去反思和评价“我”的存在价值的意识。“我”自觉到“我”是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主体,“我”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塑造自己的人生,因此“我”要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承担责任,并要以自我意识到的“意义”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主体的自我意识,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等形式,来形成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理解。


主体的自我感觉就是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德国诗人海涅曾经饱含激情地写道:“一个人的命运难道不像一代人的命运一样珍贵吗?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他同生同死的完整世界,每一座墓碑下都有一部这个世界的历史。”[1]每个人都是首先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才会进而去探寻和追求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近代哲学所说的“人的发现”,首先便是人的自我感觉的发现,即在人的自我感觉中形成“我是主体”的主体自我意识。


主体的自我感觉,是在自我观察和自我体验中不断强化的。观察和体验自己的言语、思想和行为,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喜悦、愤怒和悲哀,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好恶、选择和追求,会使人更强烈地感觉到自我作为主体的存在。主体在对是非、荣辱、福祸、进退、成败、生死等等的自我体验中,会升华对生活“意义”的反省,也会形成较为系统的关于人生的反思的思想。


主体对生活“意义”的反省,更为深切地表现在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之中。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提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并做出这样的论证:“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2]毫无疑问,帕斯卡尔把人的伟大仅仅归结为思想,这显然是片面的;但是,这种关于人的自我分析,却有力地撞击了人们的理论思维,促使人们深切地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有生的追求,而且在于有死的自觉。面对自觉到的而又无可逃避的死亡,人会强烈地体验到自我存在的感觉。自觉到死亡这个无可逃避的归宿,便是对人生之旅有限的自觉,因而也就成为对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与追求,强化了自我存在的感觉与体验。培根说:“复仇之心胜过死亡,爱恋之心蔑视死亡,荣誉之心希冀死亡,忧伤之心奔赴死亡,恐怖之心凝神于死亡。”体验自我对是非、荣辱、祸福、进退、成败、生死的感受,会强化自我存在的感觉。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会使人发现真实的自我,并进而去塑造理想的自我。


自我塑造和自我超越是自我感觉的升华和自我意识的实现。有的西方学者曾这样谈论现代化的问题: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人的行为模式由指定性行为转变为选择性行为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行为模式由世代相袭的行为规范为指导转变为以理性的思考为基础的过程。不管究竟应当怎样评价这种观点,但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总是要求人们必须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去塑造自己和超越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家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必须树立个人的能力本位观念、自主自立观念、平等竞争观念、开拓进取观念,以代替权本位观念、依附观念、特权观念、等级观念和保守观念。塑造自我,就是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才智能力、价值观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超越自我、则是自我塑造的不断升华,使自我获得更加强烈的主体自我意识,并把自己塑造成为更加理想化的存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主体对“意义”的自我反思,并不是孤立的对“自我”的反思,而是对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历史、自我与他人的诸种“关系”的反思。正是在种种“关系”的自我反思中,主体形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自我意识。


[1]参见科恩著:《自我论》,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6页。


[2]帕斯卡尔:《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7—15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