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二 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


“语词”与“表象”的关系,已经表明了“概念”与“表象”的矛盾关系。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感性和理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人的感性机能使对象的感性存在变成头脑中的“表象”,人的理性机能则使对象的内在规定变成头脑中的“思想”。因此,在人的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就呈现为“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是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在人的现实的认识活动中的体现。


“表象”既是再现对象的感性形象的方式,又是对象的感性形象在人的头脑中再现的内容,因而它是感性形式与感性内容的统一;同样,“思想”既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去表述对象的内在本质的方式,又是对象的内在本质在人的头脑中再现的内容,因而它是思想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认识过程中的“表象”和“思想”的矛盾运动,就不仅仅是认识形式之间的矛盾,而且更主要的是认识内容的矛盾。以“表象”和“思想”为核心范畴去描述认识的矛盾运动,就能够更为合理地阐释人的认识在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所实现的基本过程。


现实的认识主体是历史文化的存在,因而总是以其已经具有的“表象”和“思想”进入具体的认识活动之中,而不是仅仅以纯粹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形式”去反映对象。认识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已有的“表象”和“思想”同新形成的“表象”和“思想”的矛盾运动。离开人的“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或者把人的“感性”和“理性”当做纯粹的“认识形式”,就会非历史地或超历史地看待人的认识活动,无法把握和解释人的现实的认识过程。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3]《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页。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