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部的认识,就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运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运动,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思想与表象的矛盾运动。
人的感性与理性不仅仅是两种认识机能,它还是文化的产物。人的感性也好,理性也好,都是一种有文化内涵的东西。不仅仅理性是文化的产物,被理性所规范的感性也是如此。马克思说,人的五官就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我们的五官就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产物。你作为一个人,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已经是人类多少万年的结果了。你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眼睛,品味一下自己的目光,你就会发现,人的眼睛是整个世界历史的产物,因为它在创造意义。因此,感性和理性不像我们原来理解的,一方面人有纯粹自然的感觉、知觉、表象,另一方面人还有作为文化产物的概念、判断、推理。这个感觉、知觉、表象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我们原来讲哲学的时候,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超历史地去理解人、去理解人同世界的关系,而马克思告诉我们的是,历史地去看待人,历史地去看待人同世界的关系。这就是关键。
一旦提出人是怎样的存在,就会发现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马克思讲得真好,他说,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人只有作为历史的经常的结果,才能够成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太精彩了!我们只有这样来理解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它才是现实的。主体,它的感性和理性,都是历史文化的结果,因此人的认识过程,它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表现为思想同表象的矛盾运动。那么这种思想与表象的矛盾运动,是贯穿于认识过程始终的,而不是一先一后的。所以第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呀,要改变大家那种传统的观念,改变那种先有感性后有理性,先有表象后有思想的观念。人的感性和理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绝不是一先一后的!一旦你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理解为文化的人,理解为历史的存在的时候,任何人的认识活动,它都是感性和理性、思想同表象的矛盾的运动,而不是一先一后的存在。有了这个第一点的基本的判断,我们才能够去描述、解释人的认识运动。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认识运动是什么样的呢?马克思曾经说,人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第一个过程,形成关于事物的“混沌的整体的表象”;第二个过程,“形成片面的思维的规定性”;第三个过程,达到“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1]大家注意了!按照马克思的区分,人的认识过程是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感性的具体,混沌的整体的表象,第二个阶段,理性的抽象,或者说思维的片面的规定性,第三个阶段,理性的具体,也就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理性的具体,大家注意这三个词组!
在人的现实的认识活动中,“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思想“把握”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具体”的阶段;二是思想“蒸发”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抽象”的阶段;三是思想“重组”表象的矛盾运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具体”的阶段。下面,我们分别讨论这三个阶段。
在“思想把握表象”的矛盾运动中,虽然认识主体是以“概念”去把握表象,但是,这里的“概念”还只能是把握表象的“名称”,而没有展现概念自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因而“概念”是围绕“表象”旋转的,由此而形成的认识只是一种“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这就是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具体”的阶段。
关于“感性具体”中的表象与思想的矛盾,列宁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表象的确是较低级的。实质在于:思维应当把握住运动着的全部‘表象’,为此,思维就必须是辩证的。表象比思维更接近于实在吗?又是又不是。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2]
列宁的这段论述表明:其一,认识运动的“实质”是思维与表象的矛盾运动;其二,思维能够把握到表象无法把握的整个运动;其三,表象与思维相比,它是以“感性具体”表现实在,因此它既比思维更接近实在,又没有思维更接近实在。因此,认识主体要超越“感性具体”而达到对实在的思维把握,就必须使认识运动进展到“理性抽象”的阶段,并进而达到“理性具体”的阶段。
关于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和“理性具体”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作过这样的描述:“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3]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第一条道路”,是由“感性具体”上升为“理性抽象”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第二条道路”,则是由“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过程。经过这两条“道路”所实现的,是由“感性具体”而达到“理性具体”,因而马克思说“理性具体”是“具体的再现”。这种再现的具体即“理性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由“感性具体”上升为“理性抽象”的过程,就其实质内容而言,是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感性具体”作为“完整的表象”,它既是最“具体”的,又是最“抽象”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思维把握表象的“感性具体”阶段,思维围绕着表象旋转,表象为认识主体呈现生动具体的感觉形象,因而是“最具体”的;另一方面,正因为“感性具体”阶段是思维围绕表象旋转,思维用以把握表象的概念还只不过是空洞的“名称”,还没有形成关于被表象的对象的任何规定性的认识,因而又是最“抽象”的。
由“完整的表象”而“蒸发”出的“抽象的规定”,是关于对象的各种规定性。比如,我们“蒸发”掉“桌子”的表象,就在思想中形成了关于桌子的颜色、硬度、形态、结构、功能等等的“规定性”。但是,这些规定性“只能作为一个既与的、具体的、生动的整体的抽象片面的关系而存在”。[4]它们以逻辑范畴的形式表现着对象的各种规定性,并以思维范畴逻辑运动的形式而表现着事物的运动。所以,列宁提出,“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真理,而是“接近真理”。列宁还具体地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由此列宁所得的结论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5]
关于“理性的抽象”或“抽象的规定”及其表现形式——“逻辑范畴”和“范畴的逻辑运动”,马克思作过这样的论述:“在抽象的最后阶段(因为这里谈的是抽象,而不是分析),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这用得着奇怪吗?如果我们抽掉构成某座房屋特性的一切,抽掉建筑这座房屋所用的材料和构成这座房屋特点的形式,结果只剩下一个一般的物体;如果把这一物体的界限也抽去,结果就只有空间了;如果再把这个空间的向度抽去,最后我们就只有同纯粹的数量,即数量的逻辑范畴打交道了,这用得着奇怪吗?用这种方法把每一个物体的一切所谓偶性(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人类的或物类的)抽去,我们就有理由说,在抽象的最后阶段,作为实体的将是一些逻辑范畴。”[6]马克思还指出:“正如我们通过抽象把一切事物变成逻辑范畴一样,我们只要抽去各种各样的运动的一切特征,就可得到抽象形态的运动,纯粹形式上的运动,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7]马克思的这个论述是非常深刻的,他深刻地说明了怎样理解“抽象”,怎样理解由“抽象”而构成的“逻辑范畴”和“范畴的逻辑运动”。
在表象与思维的矛盾中,思维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从而形成了关于对象的各种规定性的“理性抽象”。但是,由于这种“理性抽象”还“只能作为一个既与的、具体的、生动的整体的抽象片面的关系而存在”,因此,还必须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个“再现”的具体就是“理性具体”。
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8]对于这种多样性统一的“理性具体”,马克思从表象与思维的矛盾关系中,做出了深刻的阐述。马克思指出:“具体总体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绝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9]
从表象和思想的矛盾运动来表达认识发展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凸现了认识运动中的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认识过程中的感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认识活动中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以及认识展开中的由“感性具体”(肯定)到“理性抽象”(否定)再到“理性具体”(肯定)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人的认识的这个辩证运动正是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意识以“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超越”,即由“感性具体”而超越性地发展为“理性抽象”,又由“理性抽象”而超越性地发展为“理性具体”。正是在“理性具体”中,人的意识达到了对世界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的把握。
我从人的感性与理性,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出发,给大家列了这么一个直观地可以使大家把握的图表,就是思维把握表象、思维蒸发表象和思维创造表象这样三个阶段。下面,我们再结合这个图表,重新思考一下认识的矛盾运动。
第一个阶段我把它叫做思维把握表象。什么叫做思维把握表象呢?就是说,那个时候,概念还是作为名称存在的,概念是围绕着表象旋转的,大家琢磨琢磨这个意思呀,不是没有概念、判断、推理,但是你的概念、判断、推理是围绕着你的那个表象旋转的,这就是第一个阶段。
在思维把握表象的基础之上,我们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但是第二个阶段的进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的过程了,也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过程,它还需要有非理性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直觉的东西。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这样一种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中学时写作文,你有各种各样的感性的素材,你形成了关于对象的各种各样的表象了,但是到你的笔下的时候,它怎么就不能妙笔生花了呢?这里面就有一个“联想”、“想象”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思维蒸发表象”。我用了马克思的那个词,我们中文把它译为“蒸发”!我觉得真形象!把那个表象“蒸发”掉,最后剩下什么了?剩下那个思维的规定了么!蒸发,蒸发了表象!表象都被蒸发掉了,变成了一个马克思说的“理性的抽象”了!变成了一个思维的各个片面的规定性了!仔细想一想呀,一般说来,人达到的认识主要是这种水平,思维的片面的规定性。
哲学为什么要达到一种辩证的智慧呢?它要达到一种理性的具体,达到一种“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你看很多同学都说,大学生,一年级理想主义,二年级现实主义,再往上就不知道变成什么主义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就是他在这个理想和现实之间呀,采取了一种思维的片面的规定性。要么他觉得这个世界真是美好得理想呀,但是现实地去看,哎哟,怎么这样呢?怎么有这么多问题呢?悲观了!跑到另一个极端去了!所以我特别愿意跟大学生说一个字:“实”!实实在在的实。什么实呢?态度要现实,工作要踏实,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精神要充实。我们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最后一点。一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态度也现实了,工作不得已也踏实了,但是就是精神不充实了。劳动变成谋生的纯粹的手段了。然而,人应当是荷尔德林说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是海德格尔最欣赏的一句话。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你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我在这里发挥了一下,是说人最容易陷入的就是一种思维的片面的抽象的规定性,很难超越出去。因为你只有超越了它,你才有可能升华为“理性的具体”,你才有可能升华为思维创造表象!这是最难最难的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实践也不是一个水平的。人的实践基本上都是重复式的实验,我的思维把握住这个表象了,我按照这个表象来规范我的思维,我的思维的操作制约着我的实践活动,那么这样一种围绕着表象旋转的思维的操作,就构成了一种重复性的实践活动。只有当我的思维蒸发了表象,构成了关于表象的思维的规定性,我才有可能进入到一种改良式的实践活动。只有进一步升华,达到一种思维创造表象,我思维的操作是创造性的,我才能进入到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认为,人的话语方式,就是人的思维方式,而人的话语方式和他的思维方式,就是他的行为方式。
我常讲中国理论界要从什么东西当中解放出来?一是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当中解放出来,二是从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当中解放出来,三是从僵死枯燥的话语方式当中解放出来。天天都说的那几个词,还有新思想?!还有新行为?!如果你连哲学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你怎么搞哲学呢?只有达到思维创造表象,才会出现新的观念客体。列宁在《哲学笔记》里边说,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人的认识就是消灭对象的真实性,而把那个世界的真实性变成自己思想的真实性,也就是把人的理想变成世界的现实,这才是人的存在呀!所以大家想一想,人的认识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人的感性和理性在认识的过程当中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表现为思想同表象的矛盾运动。而思想和表象的矛盾运动,展现为思想把握表象的阶段,思想蒸发表象的阶段和思想创造表象的阶段。这三个相应的阶段,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混沌的整体的表象阶段、片面的抽象的思维规定的阶段、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的理性具体的阶段。这也决定了人类实践的三种水平,重复式的实践活动、改良式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我在这里边只是提出这些问题,只是想引发大家回去进行认真的思考。有了这样一些基本认识,我们才能够从人作为历史的文化的存在,重新思考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从而更深切地理解现实的主客体关系。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5—24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104页。
[5]《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6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4页。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