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一 超越性的存在

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但是,我们往往把理想与现实这对范畴想得很简单,似乎“现实”就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理想”就是我们想让它成为一个什么样子。其实,“理想”是人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我们需要从人的存在方式去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大家看我的那本《超越意识》,劈头第一句话我就写道,“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超越其所是的存在,是一个创造性的存在。这种超越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意味着人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


世界就是自然,它存在得自然而然。但是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怎么样?它需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存在。这就是人对世界的超越么!那么同样的,人生也是一个自然。它自然地生,自然地死,生和死都自然而然。但是,人却要去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把人生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这不就是人对于人生的超越么!正是在这种双重的意义上,人要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理想的人生,因此人是一种理想性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创造性的、理想性的存在。那么这种人的理想性的存在,它不是空泛的、抽象的一个命题或者判断,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直接地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超越性。这种实践活动的超越性,它的内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超越性。这种实践活动、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文化活动的超越性,它构成的是一种人自身的生活境界的超越性。这种生活境界的超越性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超越性。所以,人的理想性,或者说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是实践活动的超越性、精神活动的超越性、文化活动的超越性、生活境界的超越性和人的价值追求的超越性所构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分析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的超越性。实践活动,它表现了人同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在这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当中,它造成了世界本身的二重化,也造成了人自身的二重性,以及作为人的发展进程的历史的二象性。


在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第二讲中,我们曾经谈到,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而人则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如果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去看,“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就在于动物的“生存”活动是一种纯本能、纯自然的活动,所以它表现的是动物与世界的直接的肯定的关系,也就是动物在它的自然而然的活动中实现动物与世界的统一。与此相反,人的“生活”的生命活动,恰恰是一种超越自然的活动,改变自然的活动,把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人所要求的世界,把理想变成现实的活动。这种把现实变成人所要求的理想的现实的活动,不就是对世界的现状的否定吗?人与世界的统一,不正是在人对世界的否定性活动中实现的吗?能不能理解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是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问题之所在!


理解了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就会懂得,人在自己的活动中把世界“二重化”了:一方面,世界永远是自然的世界、自在的世界;另一方面,世界又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了的自然”、“属人的世界”。“世界”在人的活动中被“二重化”了。同样,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也被二重化了:一方面,人永远是自然的、自在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是超自然的、自为的存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具有了“自然”与“超自然”、“自在”与“自为”的二重性。“人”在自己的活动中,是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人的创造历史的活动又构成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历史的“二象性”。


我们经常使用“实践”这个概念,说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和探索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具有社会历史性,如此等等。我们都背下了给实践下的定义,但是,究竟怎么去理解这个实践?实践,它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就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对于人,对于人同世界之间关系的理解,说到底,是对于实践活动的理解。那么什么是实践活动呢?实践活动就是否定现存世界的活动。动物以本能的方式,来实现它同自然的统一,那是一个肯定性的活动。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人同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的活动的过程。这才能理解人是一个超越其所是的存在。为什么人是这样的?因为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实践就是否定现存世界状态的活动,也就是实现人同世界的否定性统一的活动。这是最重要的。


理解了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我们就能深刻理解辩证法了,就能深刻理解主体对客体、理想对现实、人对世界的辩证关系了。


大家想一想,究竟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源于人对世界的否定关系。没有否定关系,怎么能有辩证法呢?所以马克思说,什么叫辩证法?辩证法就是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当中,同时包含着对它的否定的理解。这才叫辩证法。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当中,能够而且必须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呢?因为人是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否定性的统一的关系。


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我们否定现存世界的结果和产物。你吃的,你穿的,你用的,你戴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否定了现存世界的产物和结果。没有实践活动对于现存世界的否定,哪里有人的世界呀?所以实践活动说到底是一种理想性的活动,是把人的目的性要求、人给世界构成的客观图画取得现实性的过程。你说什么叫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就是把人的目的性要求现实化,把人的头脑当中的世界的客观图画现实化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你想一想是什么?它消灭了世界本身的现实性,而把人的目的性要求变成了现实性,从而实现了在否定性的关系中所出现的人同世界的统一。这不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吗?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人同动物的根本性的区别。你说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人是一个否定性的存在,或者说人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全部的实践活动,不过是把你的目的性要求取得现实性。而你的目的性要求能够取得现实性,是否定了世界的现实性。这就是人的全部行为。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真实地去理解人同世界的关系。人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说我看看世界是什么样。你认识事物是因为你对于事物具有一种目的性要求,否则你不会去认识那个事物。想一想,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当中,已经具有了实践自身的否定性。所以人的认识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而存在的。


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当中,把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本身二重化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当然是一个自然的世界,但是人的实践活动,使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像马克思使用的另一个概念,属人的世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否定现实世界存在的过程,在这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中,首先是世界本身被二重化了。所以这个哲学难学呀,你总是把世界理解成自然而然的世界,那你就无法理解真实的、现实的人同世界的关系。


那么实践活动把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二重化的同时,也使我们人本身具有了二重性。人的二重性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说人既是一个自然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人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但是我认为最深刻的在于,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人是一个现实性与理想性的对立统一的存在,人既是一个超越其所是的存在,就不是他原来的存在。如果你体会一下自身的存在就会知道,你是怎样的存在,你是真正的辩证的存在。没有一个人不是辩证的存在。因为你永远不是你。你永远在否定性中存在。你既是你你又不是你,你既是一个肯定性你又是一个否定性,这才是真正的对立统一。你从昨天的你变成今天的你,而且你必然变成明天的你。这不就否定之否定了么?这就是人自身的二重性,最根本的在于人既是一个现实的存在,但人又是一个理想性的、超越性的、创造性的存在。这是人的最深层的二重性。只有理解了人的二重性,特别是理解了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二重性,才能够理解人同世界的关系。


人的二重性的过程,构成了一种历史的二象性。人永远是一个现实的存在,永远是一个历史的结果。历史给我们提供的条件,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的存在,所以我们永远是一种历史的结果和产物。那么同时,我们永远是在改变历史当中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我们又永远是历史的前提。我们作为历史的前提,给历史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结果,所以历史构成了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存在方式。琢磨琢磨,人的存在是实践的存在,这种实践的存在构成了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什么是历史性的存在?历史性的存在就是说,你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所以人既是历史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前提。人既服从历史的规律,又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很多人问,马克思说的那个共产主义到底还有没有?其实他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历史有没有规律?历史有没有必然性?他问的归根到底是这么一个问题么。如果我们从历史的二象性,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当中所构成的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来看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人类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当中,构成了一个双重性的过程,那就是社会的进步过程和人的全面的发展过程的统一,也就是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过程。


实践活动的超越性不是抽象的,它最直接地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动的超越性。首先你就会想到,你的“表象”对于你那个经验“对象”的超越。你怎么构成你那个表象的?表象是对于经验对象的超越。你进一步再想人的表象,不光是反映了那个对象,而且你还创造了没有的对象,那就是“想象”,想象又超越了经验对象的形象的存在。你又不仅仅是能够想象那个对象,你还会构成关于对象的“思想”,这就是思想对表象的超越。不仅如此,你的“智力”又超越了给定你的那个“知识”,人类作为一种智慧性的存在,你的“智慧”又超越了形式逻辑所规范的那样一种“逻辑”。所以在人自身的精神活动当中,构成了一系列的超越。


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我不可能用语言穷尽它的超越性,只能给它作一个罗列。超越对象的表象,超越形象的想象,超越表象的思想,超越知识的智力和超越逻辑的智慧。所以我在《超越意识》里面说:无论是看过绚丽的朝霞还是闪烁的星空,我们常常会说,那美丽的景色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无论是听过火爆热烈的打击乐还是如泣如诉的管弦乐,我们又常常会说,那动人的乐曲还在我们的“脑海中萦绕”;我们能够在“脑海中”背诵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让那远逝的尘封的历史“历历在目”;我们可以“在脑海中”运用加减乘除开方平方微分积分,让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成为计算的数字;我们甚至能够“在脑海中”构成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各路神仙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如此这般神奇的“脑海”是什么?就是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为何能够“制造”如此这般神奇的“脑中世界”?就因为人的“意识”具有“超越性”。


我非常喜欢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一幅画的论述,就画面看,仅仅就是一个农夫穿的一双鞋,然而,人就驰骋了自己的想象,在落日余晖当中,一个疲惫不堪的农民,走回到他的家里,把这双农鞋放在炉边去烘烤它,然后他去想农民这样一种愉悦的心态等等。你什么不可以想象呀?所以我说,我非常欣赏联想集团的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人类要是没有想象和联想的话,人的世界就不复存在了。


人类的这种作为精神活动的超越性,一方面表现为它的“想象”,而另一方面表现在它的“思想”上了。人看到的都是一些直观的形象,从而构成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然而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可以把对象性的存在,变成“概念”的存在。想一想,当我说“桌子”的时候,我就把桌子移进我的头脑了吗?当我说“火”的时候,我是把燃烧着的火放进我的头脑了吗?当我说“红色”的时候,我是把大脑染成红色了吗?都没有。因为我是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这个经验世界的。想一想,如果人要没有概念,人将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人不仅仅能够把握关于对象的表象,而且能够创造原来没有的关于对象的表象,它能够驰骋自己的想象的能力。但是,大家想一想,人不仅能够想象世界上没有的形象,而且人能够把握对象的普遍性、本质性、必然性、一般性的概念性的,从而能够给自己构成一个概念系统的世界。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各种有系统的概念、概念体系。人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去把握这个经验的世界,这就构成了人的科学世界图景。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主题。”“对于科学,我们可以用阿基米德的话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科学思想确立了支撑点,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支柱。”


在任何一种比较成熟的科学概念框架中,我们都会发现,它总是从最为精炼的初始概念和初始条件出发,以严密的逻辑手段推演出一系列的定理、定律、公式、方程,形成具有普遍性和预测性的结论,为理解、描述、刻划和解释世界提供强有力的逻辑。


让我们想一想最为熟悉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吧。它的初始概念只有“点”、“直线”、“平面”、“在……之上”、“在……之间”、“叠合”就够了,而它的整个理论从10条公设和10条公理出发,却用严谨的演绎方法推演出一个缜密的几何学体系。无怪乎后世的科学家们常常沉迷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逻辑美之中,并把它作为科学逻辑体系的样板而予以效仿。


让我们再来听听科学家们是如何盛赞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认为,广义相对论对万有引力现象“这种解释的雅致和美丽是不可争辩的。它该作为20世纪数学物理学的一个最优美的纪念碑而永垂不朽”。德国物理学家玻恩这样写道:“广义相对论在我面前像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伟大艺术品。”这些赞誉告诉人们,“支配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体现为审美的冲动”,“科学达不到艺术的程度就是科学不完备的程度”。


科学是对真的探索,也是对美的追求。因此,科学理论的逻辑之美,并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科学理论之中,也同样表现在社会科学理论之中。在谈到人们对《资本论》的评论时,马克思说,不管这部著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却是可以引为自豪的。确实,凡是读过《资本论》的人,有谁能不深深地折服于这部巨著“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呢?有谁能不被这个逻辑引发思维的撞击并产生强烈的逻辑美感呢?列宁说,马克思为人类留下了一部“大写的逻辑”,这就是《资本论》。


人自身的这种超越性,在其精神活动的层面上,不仅仅在于它有知识,而且在于它有驾驭知识、重组知识的智力。所以我说,什么叫做能力?能力就是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就是看你能不能激活你的背景知识。如果你的背景知识都是死的,人的能力就小了。你能够把你的背景知识活化了,这个人的能力就大了。所以我叫做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那是最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说人是有智慧的存在呢?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对于逻辑的超越。人都是按照历史文化所给予我们的知识所蕴涵的逻辑进行思想并从事活动的。但另一方面,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存在,人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设定的承诺的那种逻辑,从而达到了一种逻辑自身的跃迁和升华。


学习哲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体会逻辑层次的跃迁。如果看哲学史,大家就会理解。古希腊哲学的三位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在人类理论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分别探索了人类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成了系统化的演绎推理的逻辑,从而给我们构造了一个人类思维运动的逻辑的一个基本范式。那么你想一想,德国古典哲学给予我们的是什么?从康德开始,到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对于传统的形式逻辑,特别是在对它的A就是A的同一律的反思当中,总结了一个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也就是概念内涵运动的逻辑。这是一个逻辑层面的跃迁。想一想我们今天,刚刚进入的21世纪,我们最为热门的话题是什么?创新思维!它表明了人类智慧的超越性。所以大家在理解人类的理想性的时候,在理解它是一种人的实践方式的、实践活动的自我超越的同时,还要理解它同时又内蕴着人的精神活动的自我超越。


这种人类精神活动的自我超越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它达到了我在《超越意识》中所说的,“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人无法忍受什么?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哪怕是最白的东西,最绿的东西,最红的东西。我们说人的眼睛最愿意接受绿色,我就给你全是绿的,你无法接受。人的眼睛能够接受的,永远是五颜六色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人的心灵只能接受五颜六色的东西。所以我说我特别欣赏马克思说的那句话,每一滴露水珠在太阳的辉映下都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人的精神怎么能只有一种颜色——灰色呢?所以人这种创造性的、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存在,必然要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正因为人要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因而也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


马克思说,时间才是人类的空间。人类活动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人类存在的空间,所以人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人永远是在一个创造的过程当中,给人创造了属于人自己的那个世界的时空世界。所以对人来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因为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和凝固的时空,所以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存在,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我们的存在,必然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存在。我们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所以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所以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每个人的生活过程,都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这种实现自我的过程,不仅仅要实现个体的小我,而且也要实现人类的大我。正因为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和“自我的失落”,所以人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因此人永远是想用他的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因为人是“向死的存在”,所以才能够面对着他自觉到的死亡而燃烧起生命的熊熊之火,把人的存在变成了一个超越性的、创造性的、理想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