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超越性,是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活动,也是不断地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需要层次的跃迁,具体地体现了人的理想性追求。
人的理想,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么,什么是幸福?
幸福,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总是离不开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的幸福感也是多层次的。古希腊的伟大哲人柏拉图,就曾把人的快乐感分为三个等级:爱财富,这是低级的快乐;爱荣誉,这是中级的快乐;爱智慧,这是高级的快乐。柏拉图之所以这样划分快乐感的层次,是因为他把人类的全部行为归结为三个主要源泉:欲望、情感和知识。在柏拉图看来,欲望、嗜好、冲动、本能是一类,情感、精神、抱负、勇气是一类,知识、思想、才能、理智是一类。而人的欲望、情感和知识这三类东西的存在,分别产生于人的三种不同的器官:欲望产生于生殖器官,因为这里是聚积能量的地方;情感来源于心脏,来源于血液的流动和力量,它是经验与欲望的有机共鸣;知识则来自于人脑,它是欲望的眼睛,也是灵魂的舵手。正因为爱财富只不过是本能的欲望,所以由此产生的快乐感是低级的;正因为爱荣誉也不过是情感的冲动,所以由此产生的快乐感是中级的;正因为爱智慧才是对知识——欲望的眼睛和灵魂的舵手——的追求,所以由此产生的快乐感才是高级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是“欲望”的化身,他们贪得无厌、野心勃勃,无时不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到处奔波,你争我夺。他们的胸中总是燃烧着享荣华富贵的欲火,日益增长的贪欲,使得他们的欲望永无满足之日,快乐被销蚀在无法满足的欲望之中。有些人是“情感”的化身,他们仅仅崇拜感情和勇气,他们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奋斗目标,不如说胜利本身。他们争强好胜,引为自豪的不是金钱,而是权威与荣誉。只有少数人以追求“知识”为己任。他们渴望得到的不是财物,不是胜利,而是智慧。他们的意志是束光,而不是一团火。他们的避难所不是权势,而是真理。
正是由于把人的行为的源泉分为“欲望”、“情感”和“知识”三个层次,相应地把人的快乐感分为“爱财富”、“爱荣誉”和“爱知识”三个等级,并从而把人分别视为“欲望”、“情感”和“知识”的化身,柏拉图才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他认为:“要么哲学家当上国王,要么世上的国王和王子具备了哲学的精神和力量,并集智慧与领导才能于一身,只在这种情况下,城邦才会免于瘟疫的侵袭。人类亦复如此。”
柏拉图的这种需要层次观和幸福等级观,在今天看来确实是不合时宜;但他把人的需要分为层次、把人的幸福分为等级,对于人们实现多层次的需要,体验多方面的快乐或幸福,不能不说是有启发性的。
在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它启发我们把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和人的幸福统一起来,去看待人的生活质量和人对幸福的追求。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如下七个基本层次:1. 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这是最起码的也是最低的需要;2. 安全需要,即生活有保障而无危险;3. 归属的需要或爱的需要,即与他人亲近,受到接纳,有所依归;4. 尊重需要,即胜任工作,得到赞许和认可;5. 认知需要,即求知、理解和探索;6. 审美需要,即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生活和享受生活;7.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可以引发人们的多方面的思考。
首先,这种层次需要论,向人们显示了人类自身的丰富性。人有高于其他动物的多种潜能,因而人能为自己创造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多彩的生活世界;人有高于其他动物的多种需要,因而人能为自己创造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多重的意义世界;人有高于其他动物的多种价值,因而人能为自己创造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多样的文化世界。
其次,这种层次需要论,在现代意义上表明了层次需要、层次规定、层次价值和层次规范的关系。每个层次的需要,都有它的特定的确定的内涵即规定,人的需要在这种层次规定性中得到具体的展现。每个层次的需要,都有它的相应的不可或缺的价值,人的需要在这种层次价值性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每个层次的需要,都有它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规范,人的需要在这种层次规范中得到相应的实现。
再次,这种层次需要论,又在现代意义上表明了需要的层次关系。各个层次的需要,对人的生活特别是人的生活质量来说,具有按照层次不断上升的价值。比如,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其价值是最低的;自我实现,则具有最高的价值。同时,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至少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层次性以及需要层次的复杂相关性,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生活价值的层次性以及实现生活价值的复杂性。
在当代中国,肯定人的生存需要并张扬这种需要的基础价值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首先否定了无视人的生存需要的极左思潮,并充分地肯定了生存需要的根本性的生活价值。针对人们批评市场经济中“人文精神的失落”,著名作家王蒙提出这样的看法:“与其说是市场经济使私欲膨胀,不如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私欲更加公开化,更加看得见摸得着了。我们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人人大公无私的‘君子国’,而是建立一个人人靠正直的劳动与奋斗获得发展的机会的更加公平也更加有章可循的社会。这个目标只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达到,达到了这样的目标也才更容易寻找人文精神。”又说,“富裕不能自发地等同于文明,贫穷也还可以做到‘人穷志不穷’,‘穷而好礼’。但富裕不仅不是文明的羁绊,而且还是文明的果实,至少是果实之一种。进一步说,富裕正在或将要使对于人的关注成为现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
《读者文摘》1991年第6期刊载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因为我没有很多的钱》。文章说:“因为我没有很多的钱,我买不起高级时装。这样也有好处,我可以随便地坐在软软的草地上接受太阳热情的爱抚而不必担心会弄脏弄皱了我的衣服,也不必为烫衣服而费去太多的时间。”“因为我没有很多的钱,我没去买现成的,而是自己动手利用废旧玻璃做了个小型的玻璃柜,里面放点小摆设,居然也美观,居然也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因为我没有很多的钱,不会常去‘卡拉OK’练嗓子,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向书本这个好朋友请教。”“因为我没有很多的钱,所以吃得清淡,不必为身材会失其苗条而发愁。”“因为我没有很多的钱,极少光顾美发厅,所以下雨没带伞也无所谓,不会因为雨淋坏了时髦的发型而懊恼,冲进雨里,一阵清凉,倒可以清醒清醒脑子。”“因为我没有很多钱,所以不买增白蜜、营养霜,也就不必担心皮肤会不适应而过敏。随便要了点甘油抹在脸上,效果也很好。”“因为我没有很多的钱,所以想出这些譬解来安慰自己。”“假使我有了很多的钱,又会怎样想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吃不着葡萄便说葡萄酸的自我解嘲,是阿Q式的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然而,只要认真地品味文章,作者的真实感受和真实用心还是不难理解的。记得在一部电视专题片中,表现的是一位热心助人的“有了很多钱”的人。他说,人生就像是从河的这岸游到河的那岸,钱越多,身上的负担越重,因而也越容易沉到河里。究竟如何评论这“没有很多的钱”的人所写的文字,以及这“有了很多的钱”的人所发的这番议论,都可以存而不论。但有一点却是容易取得“共识”的,这就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有了钱也不是万能的”。而对“钱”的体验,则不仅是因人而异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同人的需要的层次密切相关的。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层次的需要又是相互渗透的,因而也是相互矛盾的。
如果我们像动物一样仅仅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的话,就不会有这样一种层次需要了。正因为人不仅仅是一种本能的、生存的生命活动,还是一种超越了生存的这样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高层次的需要。在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他就提出了所谓安全的需要,接着它就形成了一种归属的需要。人最怕的是什么?人最怕的是孤独。所以一方面我们害怕人际关系的紧张,但是我们又最怕形影相吊。对不对?你最怕的就是没人理你,所以是这样一种归属的需要。在归属的需要里边你又需要获得的什么东西?你需要获得的是一种尊重的需要。那么进一步,一种审美的需要。人应当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大家想一想,这绝不是玄虚的东西呀,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这里面获得一种审美的生活。哲学家叶秀山先生说,世界上的一切对于人来说,都是“让”存在。让它存在!让鲜花存在,让绿树存在,让蓝天存在,让草原存在!所以它构成了一种审美的对象。
我们常说,否定之否定,怎么回事呢?通过对生活的理解你就知道了。说原来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见山叫山,看见水叫水。那么当你升华到一个境界的时候,山不是山了,水也不是水了。但是你最后的认识还是要回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它不只是一个认知的对象,它还是一个审美的对象!你和那个山,和那个水,融在一个美的境界当中去了。那么在这种审美当中,你才真正有可能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实现。所以我们说人类全部的实践活动,它的超越性不外乎是达到一种自我实现,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这个“层次需要”和需要的“层次跃迁”。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