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近代哲学的“观念论”转向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这并非仅仅是某种“逻辑”的结果,从根本上说,这种“转向”是理论地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这一点应当引起大家的深思。从哲学形态上看,“观念”与“语言”何者成为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表征,表现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划时代性的变革,以下我们来作具体的分析。
“观念”体现的是个体理性把握世界的英雄主义时代,“语言”体现的则是社会理性把握世界的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这是因为,以公共性的“语言”表征人的存在方式,意味着社会理性的普遍化,它代替了“观念”所表征的某些“英雄人物”对理性的垄断与统治。
“观念”体现的是个人私德维系社会的精英社会,“语言”体现的则是社会公德维系社会的公民社会。这是因为,历史性和公共性的“语言”表征的人的存在方式,意味着社会公德的普及化,它代替了以“观念”所表征的某些“精英人物”的私德的表率作用。
“观念”体现的是个体的审美愉悦的精英文化,“语言”体现的则是社会的审美共享的大众文化。这是因为,“语言”所表征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主体间性的普遍化和多样性,它代替了以“观念”所表征的某些“精英文化”的文化垄断。
“观念”体现的是交往的私人性的封闭社会,“语言”体现的则是交往的世界性的开放社会。这是因为,“语言”所表征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主体间的开放性的广泛交流与沟通,它代替了以“观念”所表征的狭隘的交流空间。
“观念”体现的是主体占有文化的教育的有限性,“语言”体现的则是文化占有主体的教育的普及性。这是因为,“语言”所表征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人被历史文化的“水库”所占有,而这种“占有”的前提则是教育的普及,它代替了以“观念”所表征的有限的教育及其对主体的占有。
“观念”体现的是客体给予意义的对“思想的客观性”的寻求,“语言”体现的则是主体创造意义对“人的世界的丰富性”的寻求。这深刻地表现了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重大区别。在“观念论”中,“意义”是客体给予主体的,因此近代的观念论的根本问题是寻求“思想的客观性”。在“语言转向”中,“意义”离不开主体的创造活动,因此现代哲学诉诸人的存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
“观念”体现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意志的扩张”,“语言”体现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实践意志的反省”。近代哲学的“观念论”的突出特征是张扬人的理性的能动性,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与能力。“语言”所表征的人的存在方式,则是以对语言的批判性反思而反省人与世界的关系、反省人类实践的结果,从而促进人类的新的世界观的形成。
在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中,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以“语言”为载体而获得深刻的揭示。这对于我们理解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理论的哲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语言的社会性与言语的个体性的矛盾,使社会与个人、传统与现实、共性与个性的矛盾获得了具体内容。
“语言”表述的是外在于个人的社会性存在,它作为制约人的存在的“制度”而存在,作为人的存在的“规则”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是“语言”占有个人,个人是历史的“结果”。“言语”表述的是历史性存在的个人的语言实践,它作为个人的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统一性活动而存在,作为个人活动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是个人占有“语言”,言语是语言的现实。
在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中,语言的共时性与言语的历时性、语言的结构性与言语的事件性、语言的形式性与言语的实质性、语言的系统性与言语的过程性、语言的规则性与言语的事实性、语言的齐一性与言语的多样性、语言的内在性与言语的外在性、语言的自主性与言语的受制性、语言的潜在性与言语的现实性、语言的静态性与言语的动态性等关系,为深切反思人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
其次,语言的存在与功能的关系,是现代哲学理解人类存在和人的世界的多样统一性的重要出发点。
人们通常把语言视为交流的“工具”,而不是把语言视为人的存在方式,因而总是离开人的存在方式去看待语言。在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中,特别是在欧陆哲学的“语言转向”中,则突出地探讨了语言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语言与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关系,语言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再次,语言的逻辑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双峰对峙”的重要根源,也是它们相互融合的重要基础。
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的冲突,直接地聚焦于对“语言”的理解。科学主义思潮强调语言的逻辑特性,因而要求语义的单义性、概念的确定性和意义的可证实性;与此相反,人本主义思潮则强调语言的人文性,因而突出语义的隐喻性、概念的非确定性和意义的可增生性。对语言的逻辑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理解,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实现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合流的前提,也是实现对人的“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等等辩证理解的前提。
以人的历史活动为中介而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共同特征。但是,人的历史活动是以多种多样的中介环节而构成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从语言、科学、艺术、宗教、伦理等中介环节出发,都可以构成某种统一性原理去说明人与世界的统一。然而,正是由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各流派分别抓住某一环节并加以片面地夸大,才使之成为现代的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理论,则不仅在于它把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诸种关系扬弃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而且在于它揭示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它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去说明科学、文化、艺术、宗教和语言的历史,说明由它们的交互作用而构成的人类历史存在的进步性、局限性和正在展开的可能性,从而为人类找到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
[2]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页。
[3]参见殷鼎:《理解的命运》,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68页。
[4]参见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8页。
[5]参见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页。
[6]参见徐友渔:《评“哲学中的语言转向”》,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