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十一讲 思维与存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与精神和物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派别冲突


在前面十讲当中,我们从“爱智”的哲学入手,以超越“熟知”而达到“真知”的哲学智慧,分别探讨了“人与世界”、“生活与生存”、“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标准与选择”和“历史与文化”这八大关系问题。在讨论所有这些“关系”的时候,我都突出地强调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必须在哲学的层面上去思考这些“关系”问题!必须在“反思”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在哲学的意义上所成立的全部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意义上所探讨的全部问题,都是在哲学的“反思”意义上成立的!


或者反过来说,在“非反思”的意义上,“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也好,“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标准与选择”也好,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为什么?在“非反思”的意义上,“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存在,“世界”是一个外在于人的无思想的存在,“人”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人同世界是什么关系,都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这还有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呢?“我”是“主体”,“世界”是“客体”,“我”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作为“客体”的“世界”,这个“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是一清二楚吗?这还有什么“问题”呢?“我”有“感觉、知觉、表象”,“我”还有“概念、判断、推理”,所以,“我”既能形成关于“世界”的“感性认识”,又能形成关于“世界”的“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还是什么“问题”呢?可是,你一“反思”所谓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就出来了!“感性”只能“看到”“现象”,“理性”只能“想到”“本质”,对“感性”来说的“存在”,对“理性”是“非存在”,对“理性”来说的“存在”,对“感性”来说又是“非存在”,那么,究竟是感性所看到的存在是真正的“存在”,还是理性所想到的存在是真正的“存在”?这不才是“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吗?再进一步“反思”,离开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事物不就是如其所是的存在吗?不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吗?所谓的“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等等的矛盾关系,不都是同人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密不可分吗?我经常引证马克思的一段话,大家还记得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所以,我们不仅要从“人”出发去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还必须从“反思”的哲学智慧出发去思考全部哲学问题。


从“反思”的哲学智慧出发,我们就会重新思考全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真正地在哲学的意义上思考全部哲学问题。首当其冲的,我们就会重新思考大家所“熟知”的“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当大家真的在哲学的意义上思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了,我们在前十讲中所探讨的各种关系,就真正地升华为哲学问题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