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二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本体论作为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它所寻求的“在”或“本体”,既是无规定性的纯粹的存在,又是解释一切有规定性的“在者”的“在”,还是规范人的全部思想与行为的“在”,因此,哲学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存在论或狭义的本体论);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知识论或认识论);体认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价值论或意义论)。本体论的这三重基本内涵,需要大家认真思考。


首先,我们讨论本体论对终极存在的寻求,也就是对世界统一性的寻求。


把本体论界说为“存在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这是一种有哲学史根据的通行看法。但是,作这种解释时必须注意,存在于哲学史上的本体论,它所指向和寻求的“存在”,并非各种具体事物或经验对象的存在,即不是“在者”,而是总体性的存在或存在的总体性,即“在”本身。这种总体性的“在”或存在的总体性,对于把握“存在”的思维主体来说,是一种统一性的抽象或抽象的统一性。思维主体寻求这种抽象的统一性,是企图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全部“在者”的生成、演化和复归。因此,这种“存在”对于思维主体所把握的世界来说,具有“终极存在”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的探索始于对大自然的惊异。人类思维面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世界,试图寻求一种“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从它产生、消灭后又复归于它”的存在物,把它作为“实是之所以为实是”的最终原因,这就是哲学思维在其童年时代所指向的“终极存在”。


这种哲学思维所关注和指向的终极存在,是经验世界的多样统一性,是万物所由来和万物所复归的某种感性存在物。但在哲学思维的这种追求中,已经蕴含着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火”为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宇宙是燃烧的活火,并不只是把某种确定的存在物(火)作为万物所由来和万物所复归的“始基”和“基质”,而且是把过程的必然性(逻各斯)视为万物流变中的不变的“本体”。在赫拉克利特这里,作为万物本原或世界统一性的“火”,既是某种可感的现实存在物,又是一种象征意义的“逻各斯”。它启发哲学家沿着另一种思路——对“逻各斯”的逻辑把握——去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即终极存在。


这种哲学思路就是探寻对象世界的现象与本质的逻辑关系,把“本体”或“终极存在”视为超越经验而为思维所把握的理性存在物即“共相”的存在。古希腊的又一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存在的任何事物或现象,总是以其特殊性的存在或存在的特殊性而表现出诸种不完善性;从经验对象所获得的任何观念或知识,总是以其特殊性的内容或内容的特殊性而丧失其解释的统一性;因此,应该而且必须存在一个高于物理事物并且规范物理事物的“理念世界”;这个作为共相的“理念世界”给予并且显现“物理世界”的意义,因而也构成对“物理世界”的统一性理解和解释。这样,在柏拉图关于终极存在的探索中,已经显示出本体论的另一重基本内涵——关于世界的知识性的终极解释。


现在我们讨论本体论作为终极解释的内涵。


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或“终极存在”的追寻和确认,不能把自己所承诺的“本原”或“本体”只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而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论证,使之具体化,获得知识形态。本体观念的具体化和知识化就是对本体的解释。


本体观念指向的是世界的终极存在,本体观念的展开和论证,具有对世界进行“终极解释”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终极解释的本体论,它是以知识论的形态为中介而指向世界的终极存在,或者说,在其直接的理论形态上,不是表现为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存在论,而是表现为关于知识统一性的认识论。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哲学本体论所寻求的是关于“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1]这种“基本原理”,可以使人类经验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得到统一性的解释,或者可以被解释为某种普遍本质的各种具体表现,从而达到思维把握和解释世界的全体自由性。黑格尔完全赞同亚里士多德所规定的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哲学目标,并指出整个哲学史所指向的正是这个目标。但他认为:第一,亚里士多德及其后来的哲学家们把各式各样的现象提高到概念里面之后,却又使概念本身分解为一系列彼此外在的特定的概念,而没有给出作为“终极解释”的“统一性原理”;第二,作为终极解释的统一性原理,只能是形成于对人类所创建的全部知识和整个人类认识史的“反思”,而不是直接地形成于对各种各样经验对象的认识。


正是从这种理解出发,黑格尔提出:一是“要这样来理解那个理念,使得多种多样的现实,能被引导到这个作为共相的理念上面,并且通过它而被规定,在这个统一性里面被认识”;[2]二是要把哲学理解为“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即“反思”,并通过反思而使哲学的“统一性原理”获得系统化的逻辑规定。


在黑格尔看来,本体论所追求的“统一性原理”之所以具有对世界进行终极解释的意义,并不是因为它对世界做出最深层次的知识性解释,而是因为它能够把全部知识和整个认识史扬弃为思维把握存在的逻辑,即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由于这个逻辑具有充实任何真理性内容的功能,因而是人类的全部知识得以生成和得以解释的统一性根据。


黑格尔的这种理解和追求,是对整个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深刻总结。他以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哲学形式,唯心主义地实现了本体论所指向的终极存在与终极解释的统一。


最后,我们再讨论本体论作为终极价值的内涵。


本体论寻求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和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并不是超然于人类历史活动之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企图通过对终极存在的确认和对终极解释的占有,来奠定人类自身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即人类存在的最高支撑点。人类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植根于对人类自身终极价值的关怀。


“自然是人的法则”,“人是万物的尺度”,“上帝是最高的裁判者”,“理性是宇宙的立法者”,“科学是推动宇宙的支点”,“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些表达特定时代精神的根本性的哲学命题,就是哲学本体论历史地提供给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或最高的支撑点。它们历史地构成人类用以判断、说明、评价和规范自己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即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被黑格尔称之为“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人物”苏格拉底开始,就试图引导人们离开各种特殊的事例而去思索普遍的原则,追究人们用以衡度自身言行的真善美到底是什么。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追究,就是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寻求,它贯穿于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至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整个西方传统哲学。


寻求生命意义的根基,也就是寻求对人类具有普遍适用性或普遍约束性的终极价值。这种终极价值是衡度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最高标准,而人类所追求的一切较小的目标都只是达到这种终极价值的途径或手段。对终极价值的关怀,构成本体论的最激动人心的终极关怀。


在探索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中国传统哲学,它所表达的对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渴求与关怀,正是中国古典式的、博大精深的本体论追求。从求寻“终极价值”的意义上去重新理解“本体论”和中外哲学史,既会深化对“本体论”的理解,也会深化对哲学史的认识。


但是,在对本体论的追求当中,整个哲学史迄今为止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本体论所寻求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这三者割裂开来了,一个是把本体经验化了,一个是把本体科学化了,还有一个是把本体艺术化了,并由此构成了不同形态的本体论,这就是实体论的本体论,知识论的本体论和诗化的本体论。而这样的三种本体论,它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弊端,这就是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的分裂。


正因为本体论不好理解,所以不仅仅是当代中国的哲学界,而且整个当代世界哲学在对本体论的理解当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基本的状况,那就是,把本体论所寻求的那种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割裂开来,并列起来,从而构成了现代所流行的三种本体论形态。一种是把本体经验化了。他从经验常识出发,他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是什么?你想本体最容易被理解成什么?嗯?经验化!经验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么,你就在经验当中生活,你就用经验来应付生活,所以只要你考虑问题都是从经验出发的。所以当我一说“本体”,你马上就想的是一个“东西”。按照这种经验的思维考虑,考虑来考虑去,都把本体经验化了。那么什么叫经验化的本体论?经验化的本体论就是把本体看成一种经验性的存在。人们通常认为本体是什么?基本粒子?DNA?统一场?数学公式?它总是按照那种基本的经验化的思维方式,追究那种最深层的根本性的存在是什么。其实这还是古代水平的万物所由来、万物所复归的那个“始基”和“基质”。你总是按照一种始基、基质,那个宇宙之砖来理解这个本体论。这是本体论的经验化或经验化的本体论。


近代哲学的本体论,是一个理性的本体论,理性取代上帝成了本体,它认为本体应当是一个统一性原理。理性本体论实质上表现的是一种什么要求?是一种哲学科学化的要求。因为它要求哲学像科学一样,作为统一性原理来解释世界。它蕴含着的就是,哲学提供的是一种知识论的本体论,为一切知识提供一个深层的统一性原理。这又是本体的科学化或科学化的本体论。当代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反思和批判这种本体的科学化或科学化的本体论,也就是批判地反思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19世纪中叶之后,是传统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了当代哲学的三大思潮,这就是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主义思潮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狂妄的理性。因为黑格尔哲学认为哲学的理性无所不至,所以费尔巴哈说,黑格尔的哲学是一个精致的宗教,不外乎让那个理性代替那个上帝了。恩格斯说,当着黑格尔用理性去求证上帝而不能获得上帝,干脆就把理性宣布为上帝。这就是黑格尔。科学主义思潮就意识到黑格尔的这个根本性的弊病了,你狂妄呀,人类理性不能狂妄,应该谦虚。那么人类理性应该谦虚成什么样子呢?科学这个样子。超越了科学的限度就是理性的放荡了。从19世纪中叶以来,又兴起了一种人本主义哲学。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兴起的过程当中,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诗化的本体论。它认为,本体论的经验化,以及近代以来的科学化,都是走不通的。因此,哲学的本体,就其本性而言,是一个诗化的本体,是一个纯粹价值化的本体,经验化的本体和科学化的本体,都是与哲学风马牛不相及的。这样,就形成了当代哲学中的经验化的本体论、科学化的本体论和价值化的本体论,而它们的相互割裂,又造成了哲学的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割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本体论三重内涵的内在关系。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