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类
原因论
形而上学
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不过他的观点却与老师不同。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问题称做“分离问题”,即理念与事物的分离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分离于事物之外的理念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与事物本身不可分割,原本是一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深深地渗透着经验的因素,他重新恢复了被柏拉图抛弃的自然哲学的地位,以至于在他流传下来的著作中,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占了百分之八十。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古代人与我们不同,他们的哲学思考面对的是问题,很少在体系上下功夫,柏拉图也许是在体系上下功夫最多的希腊哲学家,虽然他的体系与后世那些恢弘、庞大、严密、规整的体系难以相提并论。后世的哲学家们为什么热衷于建立体系?一方面是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是对世界之整体性的总的看法,把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事物总括为一个整体,当然需要体系,更何况哲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使哲学成为科学的惟一可能性就在于哲学的体系性。另一方面,出于同样的原因,哲学家们相信,这个统一的体系将解决所有的哲学问题。于是,当一个哲学体系建立之后,哲学家们通常就会把问题抛在一边儿,工作的重心就转移到了如何维护这个体系。这就像一座大厦建成之后,工人们的工作就是如何维护它,至于地基是否坚固,材料是否可靠,设计有没有问题,基本上就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了。当然,哲学本身的特点也是一个原因:由于哲学的对象是最高的存在,在此存在之上没有更高的根据,而它的普遍性似乎也不需要经验的证明,所以在许多哲学家看来,哲学是自圆其说的。因此,如果我们对比古代哲学家与近代哲学家就会发现,面对人们的诘问,他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古代哲学家不会考虑体系问题,他们会直面问题展开思考,而近代哲学家则一般是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体系。换句话说,古代哲学家可以为了解决问题而不顾体系,近代哲学家则往往为了体系而不顾这体系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如前所述,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批评理念论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柏拉图自己,就是一个例子。而亚里士多德以追求真理为哲学的第一要务,亦体现了哲学的探索精神。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家中流传著作最多的两位哲学家,他们的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其中柏拉图的思想被认为是为西方哲学定下了基调,而亚里士多德则被公认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有史以来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然而与老师相比,亚里士多德的经历和命运要曲折坎坷得多。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必然的,而亚里士多德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哲学家的思想记载在他们的著作里,如果我们读不到他们的著作,也就无从理解他们的思想,甚至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位哲学家。在古代,思想的保存和传播太艰难了,大多数哲学家的著作都遗失了,我们只能通过当时及后人的只言片语揣测他们的思想。柏拉图是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主要原因就是他创办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园,而柏拉图学园延续了九百多年。所以柏拉图的著作流传至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亚里士多德就不同了,如果我们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就会理解为什么我们说亚里士多德能够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能是一个奇迹。(注1:关于亚里士多德生平的有关资料,主要引自靳希平:《亚里士多德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希腊北部马其顿王国治下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御医。17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了雅典,进入学园成了柏拉图的学生,在那里学习工作了20年。他聪慧勤奋,博览群书,被称为学园之灵(nous)。亚里士多德可能是古希腊学者中第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这看起来有些奇怪,事实上的确如此。因为在古代希腊,有教养的人不读书而“听”书,由奴隶朗诵给他们听,所以亚里士多德就有了“读书者”这一引人注目的称号。另外,柏拉图对以往的学说不屑一顾,而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这说明他十分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通常人们认为是因为柏拉图没有把学园传给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当时马其顿对邻国虎视眈眈,雅典反马其顿的情绪高涨。对于雅典人来说,亚里士多德始终是一个“外国人”,而且是“敌国人”,因而他不可能继承柏拉图的遗产,雅典也已经不适合他生活。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菲力浦二世的邀请担任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公元前337年,希腊各城邦承认了马其顿的统治地位,次年菲力浦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大帝继位。第二年,亚里士多德时隔12年后重返雅典,进入吕克昂学校执教。一般的教科书都说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吕克昂学园与柏拉图学园抗衡,这种说法并不确切。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公民,是不可能建立学园的,而且在他执教之前,吕克昂学校就存在了,这里是公开进行体育训练和其他教育活动的公共场所,不过,亚里士多德作为吕克昂最著名的教师,有可能主持过吕克昂的工作。由于亚里士多德习惯于一边散步一边与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所以人们称之为“漫步学派”(Peripatikoi),过去我们翻译成“逍遥学派”,是不合适的。哲学思考是非常艰苦的,不信请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书,看看能不能“逍遥”起来。
亚历山大大帝猝死后,希腊掀起了反马其顿的高潮,雅典正是反马其顿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因为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关系,当然首当其冲。据说亚里士多德说他不能让雅典人对哲学犯第二次罪(第一次是处死了苏格拉底),所以他逃离了雅典,不久就在孤独中离开了人世。
由此可见,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亚里士多德在世时其声望、地位和影响都难以同柏拉图相比,而其坎坷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他的著作的流传。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像柏拉图这样有延续九百多年之久的学园为之传抄讲解的哲学家,仍然有著作遗失,更何况亚里士多德。鉴于希腊人的敌视态度,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已属万幸。而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著作能够流传至今的确是一个奇迹。亚里士多德去世之后,他的手稿就失踪了,他的学派几乎一脉单传,然而在3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一世纪时,已是凤毛麟角的再传弟子安德罗尼柯供职于罗马图书馆,而亚里士多德的手稿也恰好被掠到了罗马图书馆,于是经过安德罗尼柯的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终于得见天日,否则我们就根本不可能在两千多年后与他进行思想间的对话。
亚里士多德专心治学,著述宏丰。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一千多卷,留传下来的有47篇(只占全部著作的五分之一,且不包括一些残篇),内容广泛,涉及逻辑学、自然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三百余万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论诗》(亦译为《诗学》)等。如果单就文风而论,很难想象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因为柏拉图的对话不仅在哲学上玄思奥妙、气势恢弘,而且文采飞扬,篇篇都是文学精品。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则抽象枯燥,晦涩难懂,毫无文采可言。这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不过也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古人通常都有两套学说,一套是对外给大众看的学说,一般都经过精心的加工和修饰;一套是对内给弟子们口传身教的学说,所谓“登堂入室”,成为入室弟子才能得到真传。据说,柏拉图对内的学说都失传了,留下的都是经过修饰可以出版的东西,而亚里士多德对外的著作都失传了,留下的都是对内的讲稿。例如,如果我们翻一翻研究柏拉图的著作,一定会遇到这样一类研究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著作。这一传说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文笔风格上的差异可以看做某种佐证。
关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特点,黑格尔说得很好:“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注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82页,商务印书馆。)这其实也是希腊哲学的特点。我们说过,当希腊人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合适的抽象概念,因而在他们的哲学思考中渗透了经验的因素就不足为奇了。不仅如此,这也许还是希腊哲学“优于”后人的地方。希腊哲学是从感觉经验到抽象思维的艰难历程,因此希腊人的哲学思考不仅始终面对的是现实事物,而且体现了自然万物活生生的生命。
总之,亚里士多德留给后世的是一堆历经坎坷、杂乱无章的手稿,现在我们见到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是后人整理出来的,从内容的编排到前后时间的顺序,肯定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义不可能符合一致。因此,当我们以体系或者逻辑的方式描述或者解释亚里士多德的时候,最好经常提醒自己,这是我们的理解,并非就是亚里士多德自己的思想。
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不过他在哲学史上的影响主要还是在形而上学方面。所以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只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很小一部分,当然这一部分的影响并不小,它以各式各样的形式主宰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在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或者科学的分类。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