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二 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从自己的心路历程出发来解决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从信仰与理解的先后关系入手区别了三种不同的思想对象。第一种是只能相信,不能或者不需要理解的东西,如历史事实。第二种是相信和理解同时起作用的对象,如相信数学公理和逻辑规则的同时也是理解它们。第三种是只有先信仰,然后才能够理解的对象,这些就是关于上帝的道理。“有些对象必须在相信上帝之前被理解;但是,对上帝的信仰帮助一个人理解得更多。……因为信仰来自聆听,聆听得自基督的布道,人们若不理解布道者的语言,何以能够相信他的信仰呢?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必须先被相信,然后才能理解,正如先知所说:‘除非你相信,否则你将不会理解’,因此,心灵由相信进而理解。”(注12:奥古斯丁:《布道辞》,转引自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第14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奥古斯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理解”,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根本的却是“信仰为了理解”,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在奥古斯丁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恶的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奥古斯丁早年对他母亲信奉的基督教没有什么印象,在他看来,基督教太肤浅了,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怎么会创造一个充满了罪恶和苦难的世界呢?他之所以曾经信奉摩尼教,就是因为摩尼教为恶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摩尼教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力量: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上帝与魔鬼。人类则处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有时被善领导,有时被恶控制。离开摩尼教之后,奥古斯丁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寻求答案。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普罗提诺主张人的灵魂是神圣的,只是因为堕入肉体,才被玷污了。因此,肉体与物质世界乃是恶的源泉。灵魂必须弃恶扬善,摆脱肉体的束缚,才能得到解脱。奥古斯丁意识到,摩尼教不仅为上帝开脱了责任,也为人类开脱了责任。当然,普罗提诺也有他的问题:他把灵魂和肉体看做是分离的,肉体并不是人存在的组成部分。现在,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的理想调和起来,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的复合体。于是,当我们选择了肉体的快乐而不是灵魂的善的时候,我们必须为这个世界上的恶负责。


当然,如何解释上帝与恶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此,奥古斯丁建立了一种后来被称之为“神正论”的学说。“神正论”(theodicy)由希腊语theos(神)和dike(正当或正义)组合而成,其意义在于使上帝对恶的容忍正当化。对奥古斯丁来说,这是他信仰上帝的前提,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对以后的西方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信仰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的人来说,他都会遭遇恶的难题:


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善的,这个世界怎么会存在着恶呢?假如上帝对这个世界上的恶一无所知,他就不是全知的。假如上帝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恶,却不能阻止它,他就不是全能的。假如上帝知道恶,也能够阻止它,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就不是全善的。


结论是,恶的存在证明不会有一个全知、全能和全善的上帝存在。


奥古斯丁解决这个难题的方式是引入一种自由意志论:恶是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他在《忏悔录》中说道:“我意识到我有意志,犹如意识我在生活一样。因此,我愿意或不愿意,我确知愿或不愿的是我自己,不是另一人;我也日益看出这是我犯罪的原因。”(注13: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16页。)那么,为什么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于恶呢?“意志是意志的原因,但你是在问意志自身的原因,假如我能找到这原因。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再追问这原因的原因呢?这一追问的界限在哪里呢?我们的问题和讨论在哪里终结呢?”(注14:奥古斯丁:《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转引自〔美〕沙伦·M.凯、保罗·汤姆森:《奥古斯丁》,第18—19页,中华书局,2002年。)如果再去追问是什么导致了意志的运动,那将陷入无穷后退之中,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追问的终点就是个体心灵之中:意志是意志的原因,或者说,意志是一个无因的原因,一个不受推动的推动者。这也就是说,意志是罪的惟一原因。


然而,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首先,在自由意志论中隐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人类具有上帝一样的力量,他可以由他自己决定自己的善与恶。其次,自由意志论并没有开脱上帝对世界上存在着恶的责任,因为毕竟是上帝创造了人。最后,人类因为自由意志而可能作恶,这一点上帝应该是知道的,他为什么不制止人类作恶呢?


这涉及到奥古斯丁对恶的理解,那是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立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至善,因而善是绝对的,是实体。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所以,恶并不是某种存在着的实在,而是善的缺失和空无。当人类误用自由意志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善,也就是选择了恶。


当然,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奥古斯丁晚年转向了决定论。他承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实际上着力于辩护人类一种的自由选择。但最终是上帝的恩典战胜了……”(注15:转引自沙伦·M.凯、保罗·汤姆森:《奥古斯丁》,第25—26页。)上帝创造了亚当,给了他自由意志,这个时候的人类具有选择善恶的自由。然而,亚当受到撒旦的诱惑,误用或者滥用了自由意志,违背了与上帝签订的契约,犯下了“原罪”。从此之后,人的意志也就失去了自由,或者说,人只有作恶的自由,而没有行善的自由。这就使亚当的子孙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罪之中。如此说来,人类的确不值得拯救,都应该下地狱。不过上帝毕竟是仁慈的,上帝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拯救。或许有人会忿忿不平:为什么亚当一个人犯罪要株连后世子孙呢?在奥古斯丁看来,因为人类遗传了作恶的“基因”。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每个人都有犯罪作恶的本能。青年时代的奥古斯丁做了许多荒唐事,他曾经到邻家去偷梨。实际上他自己家里就有梨树,而且结出的梨子比邻家的又大又甜。不仅如此,他偷梨也不是为了吃,偷来就扔掉了。皈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回忆这段经历,他认为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犯罪作恶的本能,亦即遗传自亚当的“原罪”。


奥古斯丁的神正论充满了矛盾。为了开脱上帝对世界上存在着恶的责任,他引入了自由意志论,但由此却又强化了恩典和原罪,从而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自由意志。在某种意义上说,奥古斯丁的自由学说预示了西方思想史在自由问题上遭遇的种种难题。


奥古斯丁的经历展示了从纨绔子弟、异教徒到基督徒的救赎之路,这条道路也就是寻找上帝的心路历程。在他看来,这条道路既离不开知识,同时又不能局限于知识。为此,奥古斯丁必须一方面针对当时盛行的怀疑论而论证知识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又必须指出知识的不足。


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在《独语录》中,他与自己的理性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在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是千真万确的”。(注16:奥古斯丁:《独语录》,2,1,1。转引自《西方哲学史》,第207页。)在他看来,人可以怀疑一切,惟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活、在回忆、在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的东西;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然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注17: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10,10。转引自《西方哲学史》,第207页。)奥古斯丁甚至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定性。他说:如果我错了,我就存在。奥古斯丁的这一论证使他成为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先驱。


除了“我思”这种经验的事实真理之外,奥古斯丁还在逻辑、数学等领域发现了“理性的真理”,如“同一个灵魂不能在同一时间既是可死的又是不死的”,“三乘三等于九”等。伦理学领域的一些规范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奥古斯丁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确认这些真理的客观有效性,而在于寻找它们的形而上学根源。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就在于它们分有了绝对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帝。感性经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因为物质世界虽然景象万千,奇妙无比,但都是些变化无常的东西,在这里是不可能找到上帝的。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人的理性只能借助“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真理。“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要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注18:奥古斯丁:《论真宗教》,39,72。转引自《西方哲学史》,第208页。)


永恒的真理就是上帝。


上帝创造世界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由此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神学问题,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上帝用什么创造了世界?


对神学家来说,在这个问题中隐藏着某种陷阱。如果答案是上帝用某种东西创造了世界,那么势必又产生一个问题,即这“某种东西”是不是上帝的造物?如果回答说“不是”,就会出现不是上帝创造、与上帝同样永恒的东西,这东西就会限制上帝的无限性、绝对性,与基督教关于上帝的惟一性和全能的教义发生冲突,从中产生二元论的结论。如果回答说“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们还会问:上帝是用什么创造这“某种东西”的?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只有一个必然的也是惟一的答案,即上帝是从无中创造这个存有的世界。当时还有一些人向基督教提出了“上帝在创世之前在做什么”的提问,许多基督徒的回答是,上帝在为你们这些不信上帝的异教徒准备地狱。奥古斯丁试图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在《忏悔录》中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上帝在创世之前在做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与时间同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对创造物而言的。上帝“创造了这个变化不定的时间所赖以存在而又不真实存在的万物;在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中,表现出万物的可变性,我们便从而能觉察时间和度量时间,因为时间的形成是由于事物的变化,形相的迁转”(注19:奥古斯丁:《忏悔录》,第264页。)。而上帝是超越一切变化的,因而是超越时间和永恒的。上帝也不是在一个时间中超越时间,因而也不可能“先于”他自己创造的时间。在上帝那里,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永恒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