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西夏兵制

第二节 西夏兵制

西夏是我国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支,原在青海和四川西北部。八九世纪时移居到今甘肃、宁夏边境和陕西北部一带。党项族主要有八个部落(细封、费听、往利、颇超、野辞、房当、米擒、拓跋),其中以拓跋部最强。唐朝末年,党项族开始在今陕西西北部建立割据政权。黄巢起义爆发后,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因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拓跋部首领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北宋不承认元昊的独立,从此宋夏连年战争。西夏虽然多次取胜,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元昊被迫与宋议和,元昊表示取消帝号,接受宋的册封称夏国主,但在国内仍然称帝。公元1227年蒙古军攻占银川,西夏灭亡。

西夏在建国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兵制。

(1)军事领导体制

西夏的军事领导体制一方面保留了党项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也受了北宋制度的影响。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元昊仿宋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统治机构,在中央设立中书、枢密、三司等机构。其中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统御机构。另外还设立翊卫司作为西夏统治者的统帅机构。元昊称帝后,改枢密院为经略司,翊卫司改为统军司,作为协助皇帝统帅、指挥军事的机构。地方军事指挥机构是点军司。

(2)军队种类

西夏军队有中央侍卫军、地方军和擒生军三种。

中央侍卫军。西夏的中央侍卫军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御园内六班直”,二是“铁骑”,三是京城宿卫部队。“御园内六班直”是从各部落、豪强的子弟中选拔善骑射者组成的,充当皇帝的宿卫,人数5000。这是一支质子军,以各部落、豪强的子弟在御前作“人质”,用以控制各部落首领和豪强。“铁骑”又称铁鹞子,是皇帝的亲信卫队,人数3000,由从全军中选来的骁勇之士组成,士卒和马匹皆著甲。京师宿卫部队2.5万人,装备精良,并有7万副兵(又称负赡,随军担任杂役)为之服务。军内编有炮手队,称为“泼喜”,装备有轻型抛石机——旋风炮。这支部队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

地方军。西夏将全国区分为左、右两厢,每厢又划分为六个地方军区,各区设监军司负责指挥本区军队。各监军司均仿宋制立有军号,并有固定驻地。一般常见的有翔庆军、神勇军、祥祐军、嘉宁军、静塞军、保泰军、和南军、朝顺军、甘肃军、西平军、镇燕军、强镇军、威福军。其中以翔庆军地位最高。各军大小不等,有的10万多人,有的只有一二万人。全国监军司所统军队总数约为50万人。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都统军和监军使各一人,由部落贵族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等官,由党项人或汉人分别担任。军队仍以部落为基本编制单位。出兵作战时,以银牌召各部落长面授作战任务,由部落首领统率其全部落的军队,谓之“一溜”。

擒生军。擒生军是由各部落首领挑选精骑组成的。共10万人,是西夏的精锐部队。擒生军的任务是在战斗中攻击敌人,以生擒敌军当奴隶为目的,所以称为擒生军。这支军队在同北宋军队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兵役制度

西夏实行的也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成年男子都是国家的战士,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则随各部落首领参加战斗。但在一般情况下,西夏的国家常备军还是有固定员额的,采用的是征兵的办法。据曾巩的《隆平集》卷二《夷狄传》记载:

其部族一家号一帐,男年十五以上为丁,有二丁者,取正军一人、负担一人,为一抄。负担者,随军杂使也。四丁为两抄,余为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担,无则许射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战斗,而得军为多。

西夏的常备军主要是部族兵。部落首领在部落中有很高威望。因此,西夏的军队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战斗力也较强。

西夏出兵作战,仍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出兵前,各部落首领要歃血盟誓,并以出猎作为战争准备,射猎完毕,各部落首领环坐生食兽肉,共同议论兵事,择善而从,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晚期部落首领民主议事制度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