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章 大禹治水和度量衡标准的建立

第二章 大禹治水和度量衡标准的建立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她蜿蜒曲折,不停地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土地,成为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氏族村落一般都在依山傍水、气候温和的平原地区。人们离不开水,却又常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流传着许多与水患作斗争的传说。许多史籍中多次提到在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唐尧、虞舜时代,曾发生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孟子·滕文公上》说:“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天下。”《尚书·尧典》也记载了这次大水灾:“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当时以治水而著称的共工氏,“壅防百川,堕高堙〔yin因〕庳〔bei卑〕。”(《国语·周语下》)即采用铲平高丘,填塞洼地的办法,这也是上古人民与洪水作斗争最初的杰出创造。当洪水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时,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尧,派当时夏部落的酋长鲧〔gun滚〕去领导治水。“鲧障洪水”(《国语·鲁语上》),“鲧作城郭”(《世本·作篇》),都说明鲧治水沿用了堙障的方法,即修筑堤埂和土围子来保护居住区和耕种的土地。当时劳动工具十分简陋,要修筑起坚实牢固、足以阻挡凶猛洪水的堤坝,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鲧虽经数年努力,却成效甚微。但他与洪水作斗争的精神却一直受到民众的称颂。尧死后,舜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议事会的大酋长,又命鲧之子伯禹继续领导治理水患。禹总结前人治水失败的教训,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察看水的流向,不了解山川泽薮的自然状况,所以未能因势利导,排除水患。于是禹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律,调查测量地势,疏通水道,“循江溯河,尽济甄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决江濬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淮南子·泰族训》)为了疏导河水,禹沿河考察水势。《史记·夏本纪》中说:“(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yu,域〕。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①,山行乘撵〔ju,举〕②。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国语·周语下》也说:禹“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gu,骨〕九川。”《左传·襄公四年》引述辛甲《虞人之箴》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这些记载对禹治水曾进行实地调查、测量,都言之凿凿。综合许多材料可以证明,禹治水是有规划、有路线的,经过测量,最后把当时的疆域划分成九州。禹考察水势、划分疆域的测量工具是准绳和规矩。在汉代武梁祠石刻上,女娲氏和伏羲氏,一个手里拿着规,一个手里拿着矩和动物化了的绳。女娲、伏羲手中掌握的工具是值得注意的,人类最早的科学往往是和神话交织在一起,通过那些混杂着事实与神话的记载,再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剥去神秘的外衣,可以看到它所反映的某些历史事实。规矩准绳便是原始的测量工具。准绳用来测量水平和垂直,规可画圆,矩则画方。《考工记·匠人》云:“水地以悬,置以悬。”就是指用带悬绳的水准平地,树立标杆,用悬绳校直。《墨子·经说上》有“方,矩相交也。”《周髀算经·商高》记:“合矩以为方,环距以为圆。”又载:“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赵君卿在《周髀算经注》中说:“禹治洪水,决疏江河,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除滔天之灾,使东注海,无浸溺之患,此勾股之由生也。”他推测运用勾股原理测量距离、水平和高程,早在大禹时期已萌生了。

禹治水时勘测地势的高低还见于《尚书》和《史记》。《虞书·益稷》云:“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夏本纪》也云: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唐司马贞注曰:“表木,谓刊木立为表记。”“刊”是削的意思,这是说削木桩立为测量用的标桩。在高山河流上设置高程标志,也就是今天大地测量技术中采用的标杆方法。

有了测量的工具还必须建立长度单位和统一的长度标准,否则大规模的测量活动同样无法进行。古籍中还常常记载禹治水时测量山的高度③,河道之广狭④。《淮南子·地形训》、《山海经·海外东经》都有禹命令他的大臣太章、竖亥以步作单位去丈量土地的记载。《孟子·滕文公上》又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大禹治水时,测量活动常常是多次进行的。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重复地测量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长度标准,治水工程是无法指挥的。东晋王嘉在他所撰的志怪小说《拾遗记》中说:禹因得到神的帮助而获得丈量的工具。他在开凿龙门而进入一个深数十里的岩洞时,“幽暗不可复行”,出来一头如豕的怪物,口衔明珠在前引路,走到一个开豁明亮之处,只见九河神女华胥之子,蛇身人面的伏羲端坐在那里,他交给禹一支长一尺二寸的玉简,使量度天地,禹即持此简平定水土。尽管这只是一段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却道出了一条真理,即进行某项大工程时,必须由权威者制定出度量衡标准,以保证测量数据的统一。《史记》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夏本纪》中说:“(禹)身为度,称以出。”在治水工程中,由于对统一尺度的需要,由权威者制定出几件专用的器具,并且作为一般器具比较的样板,这时便产生了最早的度量衡实物标准。尽管它本身还比较粗疏,精确度也不高,但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应,这些记载的基本事实也是可信的。

注释:

①古代在泥淖中行走的一种泥船。

②古人登山用的鞋,底下有锥形的铁钉,用以防跌。

③《管子·轻重戊》:“以商九州之高,以治水薮”(商,作计量解)

④《水经注·河水》:“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淮南子·天文训》:“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里,禹以为朝昼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