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水——古代园林的命脉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水,大到浩淼无边的江河湖海,小到涓滴细流,都是造园家所不肯放过的水景塑造对象。没有水的园林几乎没有,有了园林的构筑,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也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为理水。水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又一次体现园林是人化的自然这一评价。
古代园林中,最通常出现的水景是水池,水池的名称很多,有称之为金鱼池的,有称之为湖的,有称之为沼的。凡是有水池出现的园,不是以它为全园的中心,便是作为园内一个景区的中心,而且往往与假山相配合,构成山水园的基本格局,这是造园的最基本的结构条件。
水必须有源,水入园处的处理要自然,下游也要有所交待。出园处的处理和入水口一样重要,这样,园池中的水才能活,才能静中有动,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即使一潭死水,也能产生活的感觉。土和石都是构成真山的材料,由于人工的采集、堆叠,就成了假山。水是构成江河湖海、激流飞瀑的元素,经人为的治理变化,就成了园林中的水景,要说它们是假湖、假溪、假瀑布,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这和现代通用的人工湖、人造瀑布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古代园林中水的形态有更多的讲究与追求。
和假山不一样,水池的形状,不是由水形成的,而是堆叠土岸和石岸勾画、约束出来的,园林中水池的平面,几乎都是不规则的,有的只在临水主要厅堂的前方,砌成整齐的方形泊岸,实际是厅堂的露台伸到了水边,这种不规则的平面,要表现出自然界的各种水边的野趣,有突入水中的,有凹进岸边的。用土堆筑不能表现的,就用石来点砌,由沿岸的山石与池畔的假山叠成一气的,就称为池山。《园冶》中说:“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把这种山与水互相依存、互相映照的池山排为园林中数第一的景致,主要是指的水。水是园中必备的景物,有时,因为有水才有园。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因为北京西北郊的泉流汇聚,形成北方少有的“西湖景”水乡情致,才在这里选址造园的。造园的第一步,就是展拓水面成昆明湖。所以乾隆皇帝有一番话说:挖湖是为了治水,有了湖山的胜景,会没有亭台的点缀吗?这是造园先理水的典型事例。古代园林中,有一类水景园,其实,现存的绝大多数的古代园林,都可以归纳到这一类型之中,只有少数园林是缺水、少水的。有人说,紫禁城内的乾隆花园就看不到水,事实也是如此,一无池,二无沼,但它在里面建有一个禊〔xì细〕赏亭,亭内地面铺石,凿出一个盘曲的石槽,称为流杯渠,这是模仿兰亭修禊的故事。石槽上方有一贮水的缸与石槽通连,石槽一经放水,便可以浮着小酒杯流动。这里的水,可以说是园内的唯一可见的水。同时,这个以叠山取胜的园子,还叠出一些涧谷、飞桥,虽不见水,也把水隐喻了出来,是一种以虚代实的手法。这种手法在许多园中被运用着。
另一个少水的园子是苏州的沧浪亭,园内的水池与整个园子相比,是太小了些。但沧浪亭园门临水,从门前看,沧浪亭像在一个岛上,必须通过石桥才能进入,园外的水,弥补了园内水的不足。其实,颐和园中的南湖岛、嘉兴南湖的烟雨楼,都是四面环水,岛上无水,并没有人提出这里无水的问题。
皇家园林的总体布局,存在一个一水三山、祈求长生不死的模式。这一水三山中的一水,是指海而言。所以圆明园中最大的水面称为福海,海中的岛上建有蓬岛瑶台一景,蓬岛就是指海上三山之一的蓬莱。颐和园、北海以及古代曾经皇家营构过的水域,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等,都有这样的寓意,这都是园林中的大水面的处理。这些水面都需要有丰足的水源,并为了保持湖水的洁净、充足,需要有蓄水、供水、防淤、排涝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相配套。所以,在园林的理水过程中,需要有高深的工程技术知识。像昆明湖这样一个3300多亩,既有观赏功能又有蓄水作用的水域,原来在它的西部还有高水湖和养水湖用来实现沉淀和供水的作用,以保证昆明湖的澄清和一定的观赏水位。湖的出水口也考虑得很周到,环湖还另有可以节制调控的八个出水口,用于排涝和灌溉周围的农田,其中有一个出水口专门通往圆明园中的福海等湖面。主出水口放在南端的绣漪桥下,泻入长河,成为帝后乘船来园时的水路,也是城内三海等处用水的水源。这是一个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项目,至今,昆明湖还部分地担负着上面提到过的一些功能。它更能使游人沉醉于碧波荡漾的优美景色之中,流连忘返。
在自然风景园林中的水系,是非常重要的水景保证。杭州西湖的水源,主要由溪流注入,然后导入运河和城河。而济南的大明湖,依靠泉流汇聚,流入小青河,归于渤海。玄武湖湖水来自钟山北麓,几经周折,分口注入长江。这些湖景的保持,全依赖于水系的保持,从古至今,它们都与国家河道工程关系密切,并且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既是生活、生产需要,又是美化城市风貌的重要方面。
私家园林的水面较小,且都串联在城市的河网之中,没有河网可串的,靠地下水,凿井人工灌注。这些园林的观赏要求,主要是对水的要求。一是水位要求恰到好处,许多小园的岸边叠石,需要在露出水面的一定高度看,才能欣赏到最佳景致。二是要活,凡是死水,要用山石堆叠遮挡,做出一个假的活水源头,或者出水的地方。在一些园林中,故意将临水墙的根部,做出券洞,使水进到墙的另一边或建筑的基部,取得活水源头的效果。三是要曲,水道要弯转有度,不能一眼望到头,这是水上障景的手法,另外还要用山石、建筑、花木来掩映。四是要宽窄相间,空间上要产生变化。五是要分出景区,一区一水,一水一区,区区有水。园林中水的得景,不只是池景,还另有一些常用的手法。
瀑布是水景,山石洞口的瀑布,模拟水帘洞。落差不大的湍流,模拟山泉的川流不息。山石中淌过的小溪,又酷似幽谷中的涓涓细流。出现这些效果,一是要水,二是要石。水主要靠地形变化,将高水位的湖水引到地形低凹的地方成景。谐趣园中的玉琴峡,就是利用自然山石所形成的地形,引来昆明湖后湖的水,加以引导造景的。在没有自然地形可用的情况下,可将建筑屋面的雨水用天沟归集到山石顶部预留的贮水坑洞中,下暴雨时,山石叠出的涧口就涌溢出漫流的水溜,成为瀑布,这是一种“坐雨观泉”的趣味;不下雨时,山石所堆叠的峭壁涧壑,使人联想到瀑布水景。这里的叠石堆山,是模仿自然界的山涧。这种处理方法,技艺相当繁复,平缓的山泉堆叠,不但要激起水花,看到淌过的水溜,还要听到水声,潺潺淙淙,使人未见其景,先闻其声,凭着声音寻去,才能看到,要走到近旁,还得绕过山石廊榭。要叠出这样一景,须有一定的技法,选石很严格,有所谓送水石、劈水石、激水石等等名目。顾名思义,这有声有色的水景,不是偶然得来的。宋徽宗赵佶在东京(开封)兴造艮岳,就有依真山贴巨石而成的“瀑布屏”一景,当时在山后用水柜贮水、人工放水,很是壮观。
古代园林中水的另一种形态是泉。济南是泉城,赏泉、听泉、品泉,都是园游的内容。在风景名胜中,都要有泉这个景。兰州的五泉山,五泉并陈,瀑布悬空,清流漫地,可听可赏。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杭州西湖有虎跑、玉泉、龙井三大名泉,都是可赏可品。第二泉边上的竹炉山房,就是专门用来品评第二泉水的所在。
园林中的水,我们已从一池、一湖,说到了一杯。最后,还要说到大处去,即江南三大名楼所凭借之水。黄鹤楼建在长江边上,滕王阁建在赣江边上,岳阳楼建在洞庭湖之畔,这几座几经毁建的名楼,与它们所凭借俯瞰的江湖之水,组成了统一的景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黄鹤楼下的长江烟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下的赣江秋水。“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是岳阳楼下洞庭湖的万顷波涛。更有将大海摄入画面的,这便是山东的蓬莱阁。
古代园林的水景运用,随处都可见到。有一首描写明代北京勺园的诗,其中两句:“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这是说水的景观效果。另一首著名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沈园》,其中两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是园林水景所产生的情。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