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元宵节:祠堂上灯烧火龙

第二节 元宵节:祠堂上灯烧火龙  

客家人过元宵节,早晨要吃“圆粄子”。这是将糯米粉和入适量的水,搓成球状的“圆粄”,下锅用开水煮熟,蘸上白糖吃的。讲究的,还要包上花生茸、芝麻、白糖等馅料。客家人用这些传统节日食品,祝福合家团圆,吉祥康乐。入夜,城镇街头,一座座灯棚上的彩灯,五彩缤纷。挂于骑楼下的一盏盏花灯,家联户缀,俨然成了“十里灯街”。

不过,最具客家特色的还是“上新丁”和火烧龙活动。

“上新丁”,这是元宵节上午,凡在春节前添了男孩的人家,要挑着一对写有“新丁”、“添丁发财”吉语的灯笼来到祖宗祠堂,祭祀祖先,报告族中又添了新丁,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祭毕,由家长点亮灯笼,在鞭炮声中将灯笼挂于祠堂和自己厨房的门楣上。此俗借“灯”与“丁”的谐音,祝贺宗族添丁之喜。只有举行过这一“上丁”仪式,孩子成为宗族正式成员之后,才可以在宗族公祭祖坟中分得一份酒和肉;孩子上学,亦可从宗族公产田、公产山的收入中,获得一份助学金。

客家谣谚说,正月“十一十二龙灯到”,耍龙灯是客家春节重要的娱乐活动,元宵节更是舞龙灯的高潮。客家地区的传统舞龙,多种多样,有布龙、软腰龙、板凳龙、香火龙,等等。至于耍舞的方法,更是多姿多彩:有二三十米长的蛟龙,在广场上飞舞翻腾的武舞;还有软舞、文舞;既可在舞台上耍舞,又可在室内、厅堂,乃至墙垣上耍舞,它们刚中带柔,舞得矫柔,舞得潇洒,别有情趣。

最令人难忘的,要数丰顺埔寨乡等地的“火烧龙”了。火龙用竹篾扎架,裱糊上一层层白纸,龙头高昂,双目如铃,口含宝珠,龙身遍体彩绘鳞甲,全长十几米,龙身四周捆扎了五颜六色的鞭炮、烟花,更显得五彩班斓。

每逢大年,埔寨乡五个村子各出一条火龙。火龙出门,要在鞭炮、锣鼓声中,由几十位手擎熊熊火炬和长串鞭的小伙子,从各自的祠堂请出火花,左右还簇拥着鲤鱼灯、鳌鱼灯——它们也身捆鞭炮、烟花。

耍舞火龙之前,主持人先在广场上鸣放鞭炮,发出引龙出海的信号。于是,一队举着红黑双色木棍的壮汉跑入场内。他们边跑边耍舞木棍,清出让火龙起舞的宽阔场地。这时火龙登场了。耍龙者皆赤膊袒胸,身穿短裤,分别手持龙头、龙身的把竿。他们紧随龙珠而舞,忽儿向上猛跃似飞腾入云,忽儿向下俯冲如破浪潜海,时而翻腾,时而扑闪,时而旋绕,极为壮观。

火龙舞至高潮,主持人入场,先点燃鳌鱼灯、鲤鱼灯上的烟花,再点燃藏于龙嘴的焰火,霎时龙嘴火焰四射,并引燃了捆扎于龙身的鞭炮。于是,从龙头到龙尾,皆火光四射,鞭炮连声,硝烟弥漫。这时,广场四周烟花架上的各种焰火,也点燃起来。一串串五彩缤纷的烟花,或似“五谷丰登”,或像“天女散花”,还有能发出阵阵鸟鸣声的“百鸟朝凤”……这时,坦胸露臂的舞龙者,全然不顾焰火的烧灼和鞭炮的崩炸,举着熊熊燃烧的火龙,上下翻飞,左右腾闪,向观众展示出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客家人认为,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记,也预示着今年将大吉大利。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之物,何以客家却有在新春佳节烧龙之举呢?原来当地百姓认为,舞龙烧龙,能驱邪治病,兴旺村寨。在埔寨乡,村民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很久以前,埔寨乡飞来一条恶龙,它兴妖作怪,与百姓作对。一年大旱,一对年轻夫妻带领乡亲凿山挖渠,引来了山泉。谁知这恶龙喷出烈火烧死了这对夫妻。他们的儿子张共长大后,决心为民除害。他去四川峨眉山求仙学得高明法术。三年后,张共回乡,与恶龙苦战三昼夜,终于打败了恶龙,恶龙逃进一个石洞。张共引来神火,把恶龙烧死在石洞里。张共也筋疲力竭,最后倒在洞口。这一年埔寨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为纪念张共,欢庆丰收,便在元宵节之夜举行烧龙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