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陈思王的绝唱
印度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相传,张骞通西域时,在西域得到了两支曲子,叫做《摩诃兜勒》;西汉的大音乐家李延年根据西域传来的曲子翻新改造,又创作出28首新曲;后汉时,这些在西域乐曲基础上改造的曲子被作为“武乐”使用于守卫边疆的军队(崔豹《古今注》)。也就是说,在汉代时,中国由于受到西域音乐的影响,才有了自己的军乐。而军乐的出现,最早是在印度。在汉代以前,印度人的军队中早就有军乐,并在作战中使用军乐队,而那时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埃及人等,都没有军乐。 另外,“摩诃兜勒”这几个字也是印度词汇。所以说,中国音乐在汉代即受到了印度的影响。
印度佛教徒在传授佛经的过程中,除了要背诵经文以外,还要特别讲究音韵,讲究富于抑扬顿挫的念诵和歌咏。一般来说,佛经经常是用韵文和散文两种文体写成的,也就是所谓“韵散相间”的形式:散文中间不时地夹有韵文(称为偈〔ji季〕、偈颂或歌赞,即诗句)。这样,遇到散文体的经文就念诵,遇到韵文体的经文就歌唱,既不枯燥又便于记忆。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把念诵经文称为“转读”,把歌唱偈颂称为“梵呗”〔fanbai饭拜〕。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佛教音乐也传到中国,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的佛教音乐。而中国佛教音乐的奠基人,一般认为就是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
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因为曾被封为陈王,死后谥号为“思”,所以又被后人称为陈思王。他从小就很有文学才华,长大以后更为出众,很受曹操的宠爱。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却显得很无能,所以曹操没有让他继承皇位。关于他创作佛教乐曲的故事,记载在南朝梁僧佑的《出三藏记》卷十二《陈思王感鱼山梵声制呗记》中,可惜原文没有流传下来,只留下了这样一个目录和标题,我们无法知道他创作的详细情况。但根据其他文献,我们可以大体推知,他于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被封为东阿王,封地在今天山东东阿县一带;第二年(公元230年),他游览东阿境内的鱼山,听到山洞里有唱梵呗的声音,深受感染,便改编和创作出《太子颂》等曲子;他所创作的梵呗被后人称为“鱼山梵呗”。
曹植爱好音乐,懂得音乐,又是诗人,并对佛教感兴趣,曾参与佛经的翻译工作,这些都是他首先创作出中国梵呗的主观条件。另外,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这段时间,印度和西域其他地区来华的僧人中,有许多都擅长梵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梵呗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曹植创制鱼山梵呗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从曹植所处的三国时代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音乐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南朝梁武帝的时候(公元502—548年),由于皇帝本人信仰佛教,便借助于自己的至尊地位大力推广佛法。他亲自填词,“更造新声”,让当时的音乐家沈约作曲,然后让乐师们演奏。他对当时的宫廷音乐作了改革,把“述佛法”的歌曲列为“正乐”,在宫廷当中演奏,又把童子歌唱梵呗作为“法乐”,用于“无遮大会”等重大法事活动(《隋书·音乐志》)。他还吸收印度和西域的舞蹈内容和形式,改革了宫廷舞蹈。这样,印度古代音乐舞蹈就对中国宫廷乐舞发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