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柯棣华永远留在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印度派医疗队援华既是这一时期中印友谊的代表性事件,又是一次重要的中印文化交流。
1937年,曾帮助过西班牙人民的印度医生爱德尔来到伦敦,与侨居伦敦的印度进步人士一起为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而成立了中印委员会,并着手筹备组织医疗队援华事宜。9月20日,尼赫鲁写信道:“我高兴地获悉中印委员会在伦敦成立。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两个古老的国家,它们的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一直可以追溯到历史的黎明时期。数千年来,无数的纽带把印中两国联系在一起,因此每当中国遭受苦难时,就很自然地会引起印度人民的同情……在这被战争蹂躏的世界上,应该记住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始终主张和平的国家,总有一天她们的声音会响彻人寰。尽管我们自己眼下软弱无力,为中国人民做不了多少事情,但我们的心是和他们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
1937年11月27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给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写信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当天,尼赫鲁号召印度全国于1938年1月9日举行声援中国日活动。号召得到印度各政党、工会、农民团体、全印妇女大会、印度进步作家协会、泰戈尔和各界人士的有力支持。尼赫鲁选定爱德尔大夫为援华医疗队队长。8月底,经过选拔的五名医疗队成员在孟买集中,有队长M. M.爱德尔(中国名字为爱德华)、队员D. S.柯棣尼斯(柯棣华)、B. K.巴苏(巴苏华)等。国大党孟买省委员会为五人举行欢送大会。9月1日,五名战士带着一辆救护车、一辆救护卡车、一架轻便X光机、60箱药品和外科器械登轮出发。9月17日到达广州,受到宋庆龄和何香凝的欢迎。26日到长沙,29日到武汉,并立即投入救死扶伤的工作。17天后,他们被迫向宜昌撤退。在此期间,周恩来、叶剑英等会见了他们。11月21日,医疗队到达重庆。
1939年2月12日,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中共领袖毛泽东和边区军民热烈欢迎他们。他们在那里做医疗和教学工作达9个月。11月4日,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奔赴前线,12月下旬到达晋东南的武乡县。1940年4月,柯棣华和巴苏华组织了一支巡回医疗队,冒着生命危险在华北地区活动。不久,柯棣华留在阜平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卫生学校任教,1941年1月任院长,11月与中国姑娘郭庆兰结婚。但不幸的是,他于1942年12月9日因病去世。毛泽东于12月29日写道:“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宋庆龄在致印度的电文中说:“不仅贵国人民和我国人民缅怀他,争取人类自由和进步的杰出战士们都缅怀他。未来将赋予他比今天更高的荣誉,因为他正是为未来而战斗的。”巴苏华自1940年2月到延安工作,直至1943年6月回国。印度著名文学家K.A.阿巴斯根据巴苏华大夫的日记、口述及其他资料,于1944年出版了《还有一个没有回来》一书,生动详细地报道了援华医疗队的情况。此书在印度的影响要超过《西行漫记》,因为它有六种语言的文本在印度各地流传。
柯棣华永远留在了中国,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