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六节 隋唐的“水电报”和空中通信

第六节 隋唐的“水电报”和空中通信  

隋唐时期,出现了“邮筒”这样一个名词。这并不是今天我们所常见的街道或邮局门前的那种邮筒,而实际上是那时的一种水上邮件运输工具。

隋唐时期的“邮筒”记载,最早见于《隋书》。书中谈到隋军平陈时,因“水陆阻绝,信使不通”,大将史万岁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妙法,把告急信放在竹筒中,浮江而下,漂到了主帅杨素那里,战况很快一清二楚了(《隋书·史万岁传》)。这种方法到唐朝时一再被沿用。诗人李白和文学家元稹,在和朋友的通信中,便几次用过这种邮筒传书的方式。李太白的诗中有“挑竹书筒”的提法,元稹曾用竹筒盛放书信寄给白居易。元稹和白居易、钱徽、李穰〔rang瓤〕四位诗人交往密切。他们分别在杭州、吴兴、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四地做官,互相之间经常诗书往来,就是用上述这种水上邮筒。这一事实,被文坛誉为雅事。唐朝诗人贯休,在自己诗里也曾称道这种邮筒送信方便而又风雅,“尺书裁罢寄邮筒”,可见当时颇为文人所欣赏。

隋朝末年,还有一次类似欧洲史上“瓶邮”的通信。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到北边巡狩,不料被突厥围困在雁门。当时也是信息不通。炀帝十分着急,便想了个办法,命人用木系诏书,放入水中,令其顺汾水而下。诏书被援军接到,一个月后援军来到,突厥不得不解围而去。这是一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特殊通报军情的方法。后来,清末的四川革命党也曾用过此法,把清政府屠杀民众的消息传播出去,在当时号为“水电报”。

隋唐时期的“空中通信”,是指使用风筝、信鸽等的通信方式,当然不是现在的飞机航空。唐朝的风筝通信,史书记载的最有名的一次是公元781年张伾〔pi披〕的风筝报警。这年,河北节度使田悦反叛朝廷,出兵围困了临洺(今河北永年),临洺唐军守将张伾坚守待援。他为了向周围友军求援,把告急书附在风筝上,高高飘起百余丈。叛军纷纷向风筝射箭,都没有射中。最后告急信终于到达援军处,内外夹攻,政府军取得了胜利。除此而外,“空中通信”的方式就数张九龄的信鸽送书最为有名了。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时候的著名宰相,史载他少年时代家中养着一大群鸽子,每与亲朋好友书信往来,都把书信系在鸽子腿上,指令它飞往固定的地点,以此和亲友互通信息。张九龄把这些信鸽号为“飞奴”。此外,唐朝的野史和传说中,还有燕子和海东青送书的记载。这些都应该算做唐朝时的“空中通信”形式。

上述一些通信方式的出现,说明隋唐时期通信已为人们日常需要。人们的交往多了,自然要求有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一般的通信工具不足,便想出一些特别的通信方式来。

唐朝还有一个关于“绿衣使者”的故事。这个名称后来落在了从事邮务的工作者身上,成为邮差的别名。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规定邮政人员衣服全用绿色。其实,唐朝“绿衣使者”的故事,与邮驿完全无关。这个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候,长安城里住着一个富户,他的妻子刘氏与邻居李弇〔yan眼〕私通,合谋把这富人害死,丢在后院井中。刘氏假意向官府报案,说是丈夫失踪。县官日夜派人查访,抓了许多嫌疑犯,但始终找不到真正凶手。一天,忽然富户堂上养的一只鹦鹉张口说出话来:杀家主者,刘氏和李弇也。这样,官府才破了案,把凶犯正法。这件事由官府上报给唐玄宗,玄宗大为感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从此,这个名称就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