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古初民社会的遗址
中国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县就已出现了一种由南方古猿向直立人过渡的原始人。北京房山县周口店村的北京猿人,大约生存于69万年前,属于从古猿向智人进化过程中的原始人,能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标志着人类已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此后,原始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逐渐向私有制社会过渡,而人类文明也历经许多层次的演变,愈益进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石器工具和陶器制作,按年代的先后和地区的差别可分出许多类型。 目前发掘出来的史前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而辟为游览名胜的主要有北京房山县周口店和西安半坡遗址。
北京房山周口店
周口店有两座并列的石灰岩小山,叫做龙骨山。1929年12月1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裴文中在龙骨山巨大的洞穴里发现了一块完整的原始人的头盖骨。以后又陆续发现了大约包括40来个男女老幼的猿人身体上的骨骼化石。根据发掘的地点,科学家把这种原始人类定名为“北京人”,把这座洞穴称作“北京人遗址”。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埋藏极其丰富的原始人类居住的山洞之一。经多次大规模发掘,还发现了10万件石器材料和用火的灰烬遗迹、烧骨、烧石等,可以证明洞穴是北京猿人群居和保存火种的地方。据专家研究,北京猿人的脑量平均为1075毫升,身高1.56米左右,在人类发展史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在龙骨山南坡,还有一个新洞,是1973年发现的,从洞里找到的一颗人类前臼齿的化石,可以测定是距今约10万年左右的人类,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科学家命名为“新洞人”。“北京人遗址”顶部的一个洞穴内,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身体特征与现代人已没有太大的区别,距今约18000年。这个山顶洞穴是在1933年发现的,所以将洞中的化石命名为“山顶洞人”。目前,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已成为研究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文化的重要科学基地。
西安半坡村
在西安市东半坡村发现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类型,这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因日用陶器以红陶为主,上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又称为彩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后,经过四年的系统发掘,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
仰韶文化有很多种类型,遗址一般都在靠近河流的黄土台地上。河南陕县庙底沟所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与半坡类型有所不同,彩陶的颜色黑多红少,没有半坡类型的圜底钵。庙底沟类型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范围较大。另外还有在河南安阳县后冈遗址发现的后冈类型,得名于河南安阳县大司空村遗址的大司空村类型,彩陶以灰陶为主,多用红色纹饰。此外河南郑州的大河村类型,多为白衣彩陶,纹饰中有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等。房屋遗迹中还出现了排房和分间房。
黄河中下游一带还分布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 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在山东历城县(今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称为龙山文化。农具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有砍伐和收割用的石斧、石刀、石镰、蚌镰,掘土用的双齿木耒,这些都是仰韶文化所没有的。畜养动物有猪、狗、牛、羊、鸡、马等。房屋的地上还抹着白灰。陶器以黑陶为主,薄而有光泽,彩陶很少,所以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陶器已用快轮制作。墓葬多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很少见到仰韶文化中的二次葬、集体葬。龙山文化分陕西、河南、山东三大类型。陕西临潼县城北所发现的姜寨遗址,是一座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兼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文化层。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在龙山文化层的墓葬中发现石砚、陶杯、黑色颜料等绘画工具,还有一片残铜。可见龙山文化离青铜文化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我国新石器文化除了黄河中下游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外,还有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印纹陶文化以及东北、河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印纹陶文化的特点是陶器都有印纹,分软陶和硬陶两种。这种文化也有很多类型,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六七千年,已经有骨制的耜、复杂的木制工具,以及用榫卯的木构干栏式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稻壳堆,这是目前所知亚洲最古老的稻作物遗存。浙江嘉兴发现的马家浜文化及其延续良渚文化,还有了竹木器的制作、玉器加工,特别是丝麻织品,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
黄帝陵和神农祠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着关于原始社会的许多传说。华夏民族总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帝是一个姜姓部落的首领,黄帝是一个姬姓部落的首领,他们之间世代通婚,生活在陕西一带。传说黄帝发明了衣服和车船。他的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但《史记·五帝本纪》和《黄帝本纪》都说黄帝死后葬在桥山,所以现在公认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上的黄帝陵较有根据。相传炎帝制造了耒耜〔si 四〕,教民耕作,又称为神农氏。他出生在陕西宝鸡市渭河南岸峪家村里的[山蒙]〔meng 蒙〕峪,在瓦峪长大,后人在这里修了神农祠以示纪念。又传说他曾在长江汉水之间的大山里采药,因山峰陡峭,只得搭架上下,于是这一大片林区便被命名为“神农架”。炎帝死后葬在湖南酃〔ling 灵〕县西南,陵墓据说是宋太祖登极时找到的。
尧墓和舜陵
从炎黄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发展到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代。尧和舜都是部落联盟的大酋长。秦汉学者说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并开始尊黄帝为始祖,所以把一切文物制度都溯源到黄帝,黄帝便成为中原各族的祖先。尧舜时代是被儒家经籍尊为礼让之世的理想社会。相传尧号陶唐氏,建都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县,所以后人为他在此建祠庙。临汾东北的郭村还有尧的陵墓。舜号有虞氏。《史记·五帝本纪》说,尧禅位给舜,舜到江南巡狩,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下。现湖南宁远县有舜陵以及明代所建舜庙遗址。传说舜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来洞庭君山寻找,泪水把湘水边的竹子都染成斑斑点点,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湘妃竹”。因悲痛过度,她们两人也死在君山,葬在这里。墓至今尚在,坟前有“虞帝二妃之墓”碑。舜的继承人是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许多地方都有禹王庙,均为纪念大禹凿山导河的功绩而建。传说山西河津县城西北黄河峡谷中的禹门就是大禹开凿。山西芮城县东南的大禹渡,是大禹凿禹门后休息的地方。安徽怀远县的涂山,传说是大禹会集诸侯商量治水的地方,现有禹墟、禹王宫等古迹供游人凭吊。据《史记》、《水经注》等记载,大禹曾在今山西夏县城北的中条山麓建都,现尚存禹王城故址,有大中小三座。这些遗迹虽是根据古书记载的传闻而定,但它们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提供了寻根思祖的精神依托。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