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山
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有一座岛屿,东连白堤,西接西冷〔ling 伶〕桥,高38米,称为孤山。这里的名胜很多。北宋初年诗人林和靖隐居在此,终身不做官,也不婚娶。种了300株梅花,养了一只鹤,有“梅妻鹤子”的佳话传世。他有一首著名的《梅花》诗,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梅花的姿态和神韵,一直受到人们称赏。他死后就葬在孤山。墓畔有放鹤亭和梅亭。孤山南麓还有文澜阁,是清代存放《四库全书》的七座皇家藏书楼之一。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淙阁并称“江南三阁”。三阁中目前仅剩这座文澜阁,所以格外珍贵。文澜阁西原为康熙、乾隆所建的圣因寺行宫,现为中山公园。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的墓在孤山西端西泠桥畔。孤山上的西泠印社,是我国近代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筹建,公元1913年召开成立大会,公推著名书画家和金石学家吴昌硕为社长。印社内楼阁亭馆十分雅静,保存着清代印人的画像石刻。
桂林山水
指分布在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沿漓江河谷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水风景。这一带是典型的岩溶地形,山都是平地拔起,势如削成。奇峰罗列,有如竹笋和长剑。山中岩洞里各种石乳、石笋、石花、石幔组成千姿百态的奇景。漓江从兴安县苗儿山发源,流经桂林,在千峰之间穿过,江水清澈见底,波平如镜。
桂林之美,有天巧也有人工。不少著名山峰、岩洞,从南朝到唐代就已陆续开发兴建,周围都有历代古建筑点缀,山上和洞中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到宋代,来此造像题刻的人更多。如叠彩山风洞内的几十尊摩崖造像,都是宋代的雕刻品,计25龛,97躯,有佛、菩萨、供养人等,多为北宋风格。芦笛岩内也保存着不少宋人的题壁墨书。七星岩内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碧虚铭》石刻,文章书法都很好。伏波山还珠洞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有宋代书画家米芾〔fu 伏〕的自画像和题词,南宋方信孺摹刻。据记载,米芾自我写真,传世的有几种。一种是穿着古人衣冠的,上有米芾之子米友仁审定的赞跋,像高一尺三寸,站立姿势,神态潇洒自然,是很珍贵的绘画史资料,还珠洞内所刻的就是这一幅。象鼻山水月洞旁崖壁上有60多件摩崖石刻,也多数是宋刻。其中有陆游的诗札,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这三人都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诗人。桂林著名的石刻区还有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的龙隐洞和龙隐岩。这里岩壁石刻密布,有“壁无完石”之称,因而被命名为“桂海碑林”。两处合计唐代至清代的石刻210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和党籍碑》。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蔡京为相,将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反对新法的保守党人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等309人,列为奸党,由徽宗颁令全国刻石立碑。第二年彗星出现,徽宗认为不祥,又诏令全国毁碑。现存此碑是时隔93年以后,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由元祐党人梁焘的曾孙梁律重刻的。另一块名碑是《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王朝派狄青、余靖等平定僮族侬智高的史实。侬智高是11世纪40年代邕〔yong庸〕州左右江流域侬氏大姓的首领,曾企图割据岭南,自称皇帝。他率军一直打到广州,沿途烧杀百姓,后被宋军击败,逃入大理国。桂海碑林中宋代名人的题诗题名也很多,如北宋诗人石曼卿的巨鹿介题名石刻,黄庭坚所写的南朝文人颜延之所作《五君咏》等等。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阳朔县在桂林东南,是桂林最美的地方。漓江从桂林到阳朔的83公里水路,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带山峰挺拔秀美,碧水围绕其间。从桂林乘舟南下,两岸树木葱茏,翠竹成林,群峰峭奇,山水相映,碧绿的田野上点缀着茅屋村庄。一路上不但山青水秀,还有深潭险滩,瀑布流泉等美景,组成长近百里的锦绣画卷。阳朔县北漓江中的画山、城南的榕荫古渡、月亮山等奇观,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宋代文化的书卷气比唐代浓厚。书院兴盛、遍布全国,更是一大特色。当时最著名的四大书院(嵩阳、应天府、白鹿洞、岳麓)至今犹存。其中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因朱熹执教而影响最大。朱熹(公元1130—1200年),生在福建延平,是一个渊博的学者,也是南宋最大的理学家。他对儒家的不少重要经典都作了注解,使北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从而形成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元明清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朱熹也就成为最受尊崇的儒者先师。
白鹿洞书院
在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朱熹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来此讲学,重修院宇,订立教规,并奏请皇帝赐匾额和御书,从此书院声名大振,成为南宋书院的典范。现在院内还有360多间古式建筑,主要有礼圣殿、御书阁、明伦堂、思贤台等,内藏唐代著名大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以及历代题记碑刻。
岳麓书院
北宋时就很有名。南宋孝宗时,这里请著名学者张栻〔shi试〕主持教事,朱熹从福建来长沙与张栻论学,在书院讲学。20多年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扩大书院规模,学生增多,当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朱熹讲学时,书院里挤得坐不下,盛极一时。宋理宗时,大事提倡朱熹的理学,追尊他为太师,追封信国公。下诏学宫祭祀朱熹,并赐岳麓书院匾额。现在的建筑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所修,古朴典雅,犹可想见当时盛况。
武夷山
福建崇安县的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方圆60公里,四面溪谷环绕,不与外山相连,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全山36峰,99岩,72洞,108景。主要名胜集中在九曲溪一带。游览九曲山水,乘竹筏从星村顺流而下,盘绕山中大约7.5公里,半天便可看尽两边的山峰。其中溪口的大王峰、二曲的玉女峰、五曲的天游峰,都是武夷山著名胜景。朱熹曾写过一首《九曲棹歌》,详尽描绘了沿九曲溪游览一路所见的风光。他对这里特别熟悉,因为他少年时就跟随武夷山的学者刘子翚〔hui辉〕读书。后来又以“提举”的职务,主管过大王峰下的冲佑万年宫,这是宋代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从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起,朱熹在五曲隐屏峰下的紫阳书院讲学达10年之久,学生众多,影响很大。现在尚有仁智堂、隐求室、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统称“紫阳书院旧址”。朱熹还研究过九曲溪两岸悬崖洞壁中的架壑船棺,这是古越族一个支族的葬具,外形像船。朱熹认为是少数民族部落遗存下来的。经本世纪70年代福建省博物馆的调查和考证,测定这些船棺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武夷山名人石刻布满峰壑崖壁,大多是宋明以来的名人学者、文官武将、羽客高僧留下的。
大足石窟
宋代佛教艺术虽不及唐代繁荣,但成就也很高。四川大足县的石刻,与云冈、龙门、敦煌一样,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足县境内有几万尊唐宋石雕像,以宋刻为最多。分布在20多处石刻区内。其中北山和宝顶两区是全县乃至全省的精华所在。北山的石刻又以佛湾为最集中,共264个龛窟,其中第136窟,名为“转轮经藏窟”,尤其著名。窟内正壁为佛,左右壁八尊菩萨外加力士和童子侍女,构成一大组群像,布局对称。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是此窟石雕艺术的精华。如数珠手观音上身稍稍向后侧转,眉梢嘴角流露出微微笑意,神情潇洒,妩媚多姿,俗称“媚态观音”。普贤菩萨骑在白象身上,面部丰满清秀,线条柔和,表情优雅安详,肌肤质感极强,衣纹褶叠纹路清晰,华冠佩饰精雕细刻,刀法锋利,见棱见角,转折处流畅自然。宝顶山是南宋时开凿的,工程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开始,延续了70多年,所以主要是宋代风格。内容大部分是佛教故事,颇有趣味,保存完整。如小佛湾的“地狱变相”,本是刻画地狱中的种种恐怖情景,但人物都取材于社会生活和地方风俗,有东倒西歪六亲不认的醉汉,有手掀竹笼放养小鸡的农妇,有给孩子喂饭的母亲,也有蹲在雪地上饥寒交迫的受苦人,形象朴实健康,情趣也极浓厚,几乎看不出多少宗教的意图。其他佛经故事的雕刻组群中,也有不少生动的造型,如《放牛图》中将两个放牛娃依傍嬉笑的快活神情塑造得活灵活现。《六师谤佛图》中聚精会神吹筚篥〔bi li毕立〕的少女也凿得微妙有神。总的说来,大足佛雕中的宋刻不如唐雕气魄宏伟,也没有唐雕的浑厚和力度。神佛形象更接近真人,而且大多秀丽精妙。由于普遍具有写实的倾向,质感比唐雕更强,表现也更细致繁复,更富生活气息。
晋 祠
晋祠始创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这里因有晋水,后来改国号为晋,后人就用“晋”来名祠。晋祠在唐代已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大诗人李白曾写诗描绘过“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情景。后屡经修葺变迁,到北宋天圣年间曾大规模修建。祠内为叔虞之母邑姜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这座大殿是晋祠的主建筑,元明两代虽有修补,但至今仍保留宋代的形制和结构。大殿四周是围廊,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这种样式和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所说“副阶周匝”的制度一致。大殿内空间较宽,斗拱用材大,出檐深远,侧脚升起显著,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木构建筑。圣母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彩塑的风格与大足石雕类似,主像为圣母,其余是宦官、女官、侍女等。圣母凤冠霞披,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宋塑中的珍品。晋祠内“三绝”除了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以外,还有周柏隋槐,自北周、隋代至今,依然茂盛葱郁。另有晋水源头难老泉,每秒流量1.8立方米,水温保持在17℃,长流不息。
隆兴寺
是一座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的著名古寺。它坐落在河北正定县,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清康熙初定名为隆兴寺。全寺占地约五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又较完整的佛寺建筑群,这里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天王殿。摩尼殿是全寺遗存建筑的精华所在,建于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形制极为特殊:平面方形,四面厚墙围绕,每边正中各出一间抱厦,形成十字形平面,抱厦的屋顶是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打破了方形大殿单调沉重的格局,使整体建筑造型形成雄伟沉稳的基本风格,同时又不失华丽轻巧之美。这种形制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大殿梁架结构稳定,檐下大量使用斜拱,斜拱后尾交叉成三角网架,与《营造法式》所写相符。隆兴寺内还有全国最高的铜佛像,在大悲阁里,高22米,下面还有2.2米高的石须弥座。佛像身材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腰部以下铸工尤精,显然是宋代艺术风格。铜像两侧40只手臂在清末已改为木制,只有在前胸合掌的双臂是铜质。像的基座上枋、壶〔kun捆〕门内和隔间柱上刻着伎乐、飞天、盘龙等各种纹饰图案,都是宋代雕刻,十分精美。大悲阁东南侧还有一块《龙藏寺碑》,是楷书中最著名的精品。碑文上刻着此寺始建的经过,书体工整方正,遒劲沉厚。书法家认为它集六朝书法之大成,是隋碑中的第一名碑,在南北朝到隋唐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