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
中外文化融合的迹象甚至反映到了佛教寺院中。泉州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原建于唐武则天时,唐玄宗以开元的年号为此寺命名。五代到宋时,寺旁设支院120所,元代并为一寺。现占地50亩。寺内建筑规模宏大,有许多茂密的古榕树。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大殿柱头铺仰莲护斗上挑出一拱,上面附刻带翅膀的飞天乐伎24尊,在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上面刻着古埃及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婆罗门教的神话,都是元代遗物。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这些建筑反映了元代泉州在开放的全盛时期所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元代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戏曲和壁画。“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遗产之一。金元的戏曲称“杂剧”,在山西、河北一带十分兴盛。现在山西临汾、新绛、洪洞等地还保存着元代的戏台。从山西侯马市西北郊发掘的董氏砖雕墓中,还发现了墓壁中砌着的小戏台。砌法是在墓内正屋檐上砌一平座,下用两根小柱支撑。平座上有两根小八角柱,托着一根大枋,枋上有柱头补间等斗拱,托着一个山花向前的歇山式屋顶,屋顶上还有带兽头的装饰。台上有五个砖雕的演员,分别为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生动活泼。墓主人董海、董明先后在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和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埋葬。因此这个小戏台所再现的是金代戏剧的表演艺术。此外山西洪洞县东北霍泉的源头,有一座水神庙,山门上就筑有舞台,主殿称“明应王殿”,建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殿内四壁布满壁画,南壁东侧画的是戏剧演出场面,作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共绘有演员和场面人员11人,四女七男,演员行当俱全,化妆、服装、道具、布景、乐器、幕布、舞台等,都画得很仔细,色彩纯朴浑厚,人物传神。画技既佳,又反映了元杂剧兴盛时期的情景,在我国戏剧史上有重要价值。
永乐宫壁画
元代壁画在山西古寺庙中保存下来的很多,最著名的则是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原来在芮城西向20公里的永乐镇上。据记载,这里是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诞生地。乡人为他建“吕公祠”,金代扩充成道观。后被火烧毁。元代推崇道教,又把观升级为宫。永乐宫与宫内壁画的施工共用了110多年的时间。解放后为修三门峡水利工程,又用七年时间,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到芮城县北的龙泉村复原保存。永乐宫内主体建筑共五座,除宫门为清代所建外,其他均为元建。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大殿都有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主殿三清殿内的壁画就是著名的《朝元仙杖图》,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全部面积计403.3平方米,像一条彩带环绕整个大殿,而全殿只是这一幅画,绘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作者是洛阳马君祥父子等人。图中描绘的是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情景。中心是八个主神,帝后装束,四周围绕着290多个值日神,分四层排列。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画面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使人物动态一致、倾向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人群,通过微小的转侧和顾盼,得到相互之间的呼应。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整个画面色彩单纯明朗,以石青石绿为主,衣冠宝盖大量运用沥粉贴金,总体色调既灿烂又沉厚。总之,这幅图气魄宏伟、人物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纯阳殿内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画的是吕洞宾一生的故事,共52幅,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每个故事间用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色隔连。画上有大官、商人、平民、农夫、乞丐、学士等各色人物,亭台楼阁、酒肆茶馆、园林别墅等各种环境,展示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风貌。重阳殿里也是用49幅连环画,表现元代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的神话传说。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笔法高超,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