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一节 描绘世俗人情

《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就成为历代帝王、权贵们竞相争夺的稀世珍宝,至明嘉靖年间还为此画大起冤狱,株连无辜。④后辗转流传,经历了不少公私鉴藏家之手,于1799年(清嘉庆年间)流入清宫内府。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先后将此图携至天津、长春。抗战胜利,这件珍贵文物才回到人民手中,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大约生活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幼好读书,后习绘画,徽宗时进入翰林图画院。善界画,工舟车、人物街市、城廓。他的其他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但只此一件《清明上河图》就使他青史留名,蜚声画坛。

两宋时期,历史故事画的创作也十分兴盛。历史好象一面镜子,历史画的创作源于画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往往曲折、隐晦地表现了他们的观点与理想。如,李公麟的《免胄图》表现唐代名将郭子仪,脱去戎装单骑出阵与回纥首领相见的大无畏精神;李唐的《采薇图》表现商朝贵族伯夷、叔齐不肯降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不屈气节;轶名作者的《折槛图》表现西汉末年,朱云攀栏直谏,刚正不阿的高尚人格,等等。在众多的历史故事画中,金人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很有代表性。

《文姬归汉图》高29厘米,横129厘米,现藏吉林省博物馆。是一幅有情节的历史人物画。画中的女主人蔡琰〔yan掩〕,字文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她自幼聪慧,通音律,善诗书。初嫁卫仲道,夫亡无子。后逢汉末大战乱,被虏往匈奴,嫁南匈奴左贤王。她在北地生活12年,并生下一双儿女。曹操珍惜文姬才华,遂派使者携重金相赎,接她归汉,令其继承父兄遗愿,重修后汉书。还汉后,嫁屯田都尉董祀。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却少年丧偶,盛年陷胡,继则抛儿归汉,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历代文人、艺术家常以她为题材,写诗、作画,寄托种种情思。《文姬归汉图》描绘的正是这个历史故事。展卷望去,骑马走在最前面的是一汉兵,他低头耸肩,本应举着的汉家圆月旗,半卷着扛在肩上,看来这一队人马已在逆风中走了很久。后面一组是骑在黑马上的蔡文姬和两个在地上行走的牵马人。两马童一手牵马,一手缩在袖筒里放在嘴边哈气取暖,可见天气之寒冷。文姬头戴貂冠,身着胡服,足蹬长靴,双手揽缰。衣襟发带向后飘动,分明是在顶着寒风行进,但她仍然直腰挺身,抬头凝视前方,严肃端庄,一副坚定、急切欲归的神情。再后面是一组随行的胡、汉官员。为首的两人中,那头带帻〔ze则〕巾、手持团扇欲遮面者,可能是曹操派去的使者;另一戴皮帽,身体前倾,双手勒缰者,似为匈奴护送的官员。有五人紧随其后,他们皆匈奴装束,骑在马上,大都缩头掩面,似在躲避那凛冽寒风和扑面而来的尘沙。最后是一胡兵,右手驾鹰,左手持缰,策马急行,后面还有一猎狗相随。此画没有背景,但从人物的动作、神情中已经使我们感到了那“朔风冲天起,砂砾自飞扬”的行旅环境。

要将文姬归汉这个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表现在画面上,只能选取诸多情节中的一个共时性镜头。作者在这方面是颇具匠心的。他既不表现与儿女离别的悲苦,也不描绘归国后,忽见故人的百感交集,而是择取了在归途中顶着风沙行进的场面。构图上,将蔡文姬安排于画面中间靠前的位置,在牵马人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出。蔡文姬昂首挺胸的动态,坚定向前的神情,与随行者躬腰耸肩避风的神态形成对比。这样,既表现出了那恶劣的行旅环境,也反衬出蔡文姬在苦难中磨练出的坚毅性格,和急切欲归的心理状态。

此图上角有“祇应司张□画”字样。祇应司是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设置的“掌给宫中诸色工作”的一个机构。张字后面模糊不清的字,经郭沫若先生诠定为“瑀”。从画面看,人物马匹的造型生动而准确,用笔雄健刚劲,用线挺拔流畅,且富于变化。着色淡雅而细腻,明显是学习和继承了唐宋名家吴道子、韩干、李公麟等优良的绘画传统。

另有一件署名宫素然⑤的《明妃出塞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与这幅《文姬归汉图》在所画人物、章法、画法上基本相同。两者究竟是同一稿本,还是其中之一为祖本,其内容究竟是文姬归汉还是明妃出塞,在美术史界尚有争议,有待进一步考证。

——————

注释:

①此图描绘81个人物,分12组。现存四段残卷,分藏于美国的克里夫兰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弗格美术馆。

②《重屏会棋图》还有另一摹本,现藏美国佛利尔艺术馆。

③唐代即有所谓“白画”,一般是指大画家起稿后,不在布色的画稿。

④此案原委可参见《明史·王忬传》。

⑤宫素然,生卒不详,史料记载极少,只从《明妃出塞图》题跋中得知,她是贵州镇远女道士,或为南宋初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