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一节 陶器和瓷器

明代民间陶瓷业的另一大成就是紫砂陶的兴盛。紫砂陶是用紫砂泥制成的一种质地坚硬的陶制品。该陶制品外部不施釉,但外观朴雅,表面越用越光润,极富民族特色。紫砂陶茶具有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耐冷热、急变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紫砂陶的烧造实际上宋代已开始了,其地点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不过到明正德(公元1506—1521年)以后烧制技术才发展到成熟阶段。传说紫砂陶最早的工艺家供春,小时在本县一个大官僚家做家童,后来跟金沙寺的和尚学习制陶,刻苦钻研,练就了一手烧制紫砂陶的好本领。他做的陶壶,泥质细密,造型奇巧,壶嘴、壶柄多吸取瓜果树根、竹节形状,极受时人珍爱。供春之后,当时著名匠师董翰、赵梁、元畅、时鹏、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李茂林等的制陶技术又有新发展。他们或者取意自然界中的瓜果鸟兽造型,或者模仿秦汉的彝器塑样,形制新颖,品色丰富,使宜兴紫砂陶名播海内。只是由于紫砂器多为文人雅士宝爱,民间流行不多,劳动人民只能用一些缸罐瓶盆而已。

清代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高峰,工艺、品种较之明代又有不少提高和创新。清瓷特重于色彩艳丽的“斗彩”(用釉下青料绘出花纹轮廓,然后用多种釉上彩料填充成纹,明代谓之填彩)、“粉彩”(先在花纹下敷铅粉,然后依纹饰浓淡施加五彩,又名软彩),而且由于清代对民窑的限制不如明代严峻,故而不管官窑民窑,均以烧制彩瓷为主,它们的差别仅在于做工的精粗和装饰风格的豪华质朴,青花瓷已退居次要的地位。

清代民瓷多属碗盘瓶罐之类,讲究实用大方而不追求形态怪异。清代民瓷的装饰题材,除了人们喜爱的婴戏图、八仙庆寿等,还有戏曲故事画(如《西厢记》、《水浒》、《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故事)、耕织图等反映历史和民俗的内容,花草竹木、瓜果菜蔬、山水树石、飞禽走兽和各种吉祥图案也花样翻新,甚至少数民族、西洋妇孺的内容也可作为瓷器的装饰。这些都反映出民间大众的喜好和愿望,反映出清代文化发展和中外交流给人们带来的新观念。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清代民间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