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四节 编结和编织

第四节 编结和编织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有着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先民利用这些资源,用他们的巧手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工艺性很强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编结和编织的生活用具在我国传统的工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编结,就是用线、绳编织出各种花样的网袋或饰物,古代俗称“绛子”或“络子”。关于我国古代的编结技术,古代的记载不多,传说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很注意民间的编织技术,曾在《废艺斋集稿》中专门讲解了当时的编织工艺,可惜这本书我们现在见不到了。不过,他写的《红楼梦》里还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如该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就记载来自民间的丫环莺儿学得一手线编的好手艺,她能编“一柱香、朝天凳、象眼块、方胜、连眼、梅花、柳叶”等多种花样的“络子”,可见当时民间的编结技术花样非常多。除了这些线编,民间的绳编艺术花样也很多,仅就衣服钮扣而言,就有“盘长(肠)”、“八吉(结)”、“百吉(结)”等多种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从形状上描绘出它盘结回绕的优美造型,也从谐音上赋予了它吉祥的寓意,这是民间工艺的一个特色。

我国古代的竹、柳、草、棕、藤编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品种多样。

考古资料证明,远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以毛竹编织生活用具的编结工艺。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编结印痕很多,其编结方式,仅就印痕所见,就有斜纹、缠结、绞结、棋盘格、间格数种。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竹编用具200多件,品种有竹席、竹篓、竹篮、竹箩、簸箕和捕鱼的“倒梢”等,编织方式有人字纹、十字纹、梅花眼、菱形格诸种,跟现在南方一些地方的竹编方法基本一致。这说明,编结工艺自古以来就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很早以前它已经普及到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各地。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编结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过一些距今2400多年的竹席、竹扇、竹笥[si四]和竹筐。竹席周边织纵横人字纹组成的大回字纹,中间织相间的纵横人字纹。竹笥的经、纬蔑条分别用漆染成红色和黑色,以复杂的工艺编成丁字勾连的四方连续几何图案,十分精致美观(图10)。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编用具近百件,品种有竹笥、竹篓、竹熏罩、竹席,还有草席,不仅编制工艺复杂,造型也很精美。这都为研究我国古代编结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图10 战国·圆竹笥


竹木编结由于不易保存,历来也不被重视,因而出土资料很少。从文献记载和我国传统编结工艺来看,我国古代的编结工艺,主要是各地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并结合当地的传统习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南方多竹,则竹编兴盛;北方多柳,则柳编发达,材料多不从外取。史书记载,唐代的草木编结已很普遍,藤器以福建、广东为最发达,柳箱、麦杆扇则分别以北方的沧州(今河北沧州市)和蒲州(今山西永济)最为驰名。唐以后,我国民间编结在历史传承和深厚的群众性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特产地区。这些特产地区的民间编织,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刻意创新,发挥自己的特色,为推动我国民间编织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竹编,是把竹子加工成柔软的竹篾、篾丝后编织的工艺品,主要产于我国南方,其中又尤以雨量充足、绿竹成林的浙江、湖南、四川、福建、安徽等为主要产地。竹编的品种非常多,大至桌、椅、柜、床、屏风、床席,小至果盒、果篮乃至案头的小摆设、小玩具,都可以竹片、竹篾巧编为之。我国古代有不少诗句描写南方竹编的优美,如东晋诗人许恂的“篾短秋蝉翼”,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湘簟[dian电](竹席)玲珑透象床”,就是极力称赞南方竹席薄如蝉翼和玲珑剔透。

竹编的制作过程是先把端直、柔韧的慈竹、水竹、毛竹、淡竹、箬[ruo若]竹等破成各种规格的篾片、篾丝,再经蒸煮、染色、切丝、刮修、打光、编织等工序,制成各种日用或观赏品。我国久负盛名的竹编产地很多,有浙江东阳、嵊县,湖南益阳,四川崇庆、梁平、成都,福建泉州、福州,安徽舒城等。这些地区的竹编技法高超,风格各异,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技术卓越,宋代即以龙灯、花灯、走马灯驰名。东阳竹编擅长编织各种传统竹篮和动物造型,素有“竹雕之乡”的美称。东阳竹编动物造型多取材于家养禽畜,亦有一部分专用于表现神话传说中的珍禽异兽。其竹编精品,一寸大小的面积可编织篾丝120根。动物造型生动传神,设色多借鉴国画技法,古色古香,使人爱不释手。

嵊县竹编,唐代已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嵊县竹编以当地盛产的水竹为原料,利用细如发丝的竹丝、薄如纸片的蔑片进行编织,品种主要有食盒、果篮、屏风、家具及动物、人物等陈列工艺品。嵊县的竹编“套篮”远近驰名,据说明清科举时代江南考生赴京赶考用的“考篮”,大都出自嵊县民间匠人之手。嵊县竹编造型优美,精巧逼真,熔编织技法与雕塑艺术于一炉,是非常难得的工艺特产。

益阳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已有600多年历史。益阳水竹凉席以当地优质水竹为原料,经破篾、刮篾、蒸煮、水浸、分丝、编织、扭边等十几道工序制成,平整滑爽,柔韧耐用,以“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著称,而且吸汗散热,不虫蛀、不霉变,清代曾经作为贡品。

舒城竹席,简称“舒席”,明时即是朝廷贡品。舒席以当年11月至次年2月生的小叶水竹为原料,经破竹、切篾、起篾、分篾、撕篾、煮篾、刮篾、编织、扭头、收边等多道工序制成,“细如棉纺,薄如纸张”,光滑柔软,经折无纹,凉爽消汗,色泽鲜丽。

崇庆竹编,以当地特产慈竹为原料,擅于编织各种精美、朴实、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篮、盒、盘等。崇庆竹编牢固稳定,弹性好,易于保护各种物品,因此畅销各地。

梁平竹帘,梁平宋代以产竹纸闻名,当时抄纸用的竹帘已非常细密。后来在此基础上生产的窗帘、门帘,远近驰名。

成都瓷胎竹编,是一种在瓷器表面用细蔑丝编织各种图案的工艺,其形式好像是给瓷器穿上一件外衣。成都瓷胎竹编用料精细、紧扣瓷胎,竹丝不露头、不绞丝、不重叠,精美异常。

福州、泉州古代的漂白竹编、染色竹编也很有特色,品种以瓶、篮、盘、盒为主。

草编,是以各种柔韧草类植物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工艺品。草编在我国起源很早,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已发现编织美观的草席。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用各种草类植物编织成各种精美的草席、草帽、草鞋、草篮和其他装饰用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工艺用品。

我国草编原料资源丰富,遍布南北各地。大体来说,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主要利用蒲草、油草、苇草、琅琊草、马绊草及麦秆、玉米皮等,广东多用水草、蒲草、葵树叶等,广西多用芒萁草、龙须草,江、浙一带主要用黄草、苏草、席草、金丝草、马兰草、蒲草等,福建多用马蔺草、龙舌草,湖南主要用龙须草、蔺草,湖北主要用荐草……这些草有共同的特点:草秆比较光滑,节少,质地柔韧,有较强的拉力。草编编结之前一般都要对草料进行加工,有的要经过梳理、劈分,有的要经过熏蒸、漂白,有的要先编成草辫,这主要根据草料性质和所编器物而定。

草编以实用品为主,观赏品较少。草编技法有结、辫、捻、搓、拧、串、盘等项,花纹有十字格、人字格、米字格、几何纹、文字纹、空心方角、六角、八角、梅花眼等,工艺十分讲究。

浙江宁波草席(又称宁席、明席、甬席、滑子),唐开元时已远销域外,清嘉庆时至于鼎盛。宁波草席以席草为原料,以白麻、黄麻制的细绳作筋(经线)织成,细密牢固,柔软挺括,富于弹性和折性。

山东掖县草编,过去称“莱州草编”(掖县古称莱州),以麦秆草帽辫驰名,被誉为“莱州花”、“沙河黄”。

湖南临武龙须草席,唐代已驰名,清代称“龙须贡席”。临武草席以湖南和两广交界处高山上的龙须草为原料,制作精细,柔韧耐折,以夏季爽身、冬季不伤体著名。

广东高要蒲席,明代有清席、白席之分,清代随染料的引进,又有花席。高要蒲席以蒲草为原料,先晒草、选草,再用木棍舂草、卵石搓揉,烘熏染色,然后再编织加工,成品细软密实,柔韧耐折,冬暖夏凉。

河南清丰草编,清乾隆时已很兴盛,主要生产麦草草帽辫(当地称莱州花园草,因沿用山东莱州编辫技艺得名),质地柔软,色泽洁白。

山西潞城草帽辫,明初已经驰名。潞城草编以麦秆为原料,麦穗渐呈黄绿时即采,麦辫色泽白亮,光滑无茬口。

此外,江苏浒墅关草席(脐席)、湖南祁东草席、山东烟台草编、浙江慈溪长河草编、广西钦州芒萁草编、上海嘉定黄草编等,也都是古已声名远播的名产,对中国古代的草编有一定的贡献。

柳编,是以柳条(包括葛条、白腊条、荆条等)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工艺品。柳条剥去外皮,加工处理,制成各种日用工艺品。产品主要有筐、篮、篓、箱、盒、盘等,既轻便牢固,又物美价廉。

柳编的分布地区较广,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等为最多。河北沧州柳编唐代已驰名。宋代以后,固安以生产杞柳编筐、篮、箱、盒而被称为“柳编之乡”。河南柳编历史悠久,宋时主要集中在开封、商丘一带,产品工艺精细,式样繁多。陕西银柳编盛于清,它以沙柳为原料,去皮修整后使用,编制技法多样,向来以精、美、奇著称。

此外,江苏睢宁、吴县,湖北嘉鱼,山东掖县等也都是古代柳编比较发达的地区。

藤编,是以藤条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实用工艺品。藤条坚韧有弹性,防腐、防水,轻便耐用,故多用于做果篮、菜篮、睡席箱、椅屏风、几、架等。

我国藤编的主要产地是云南、广东、江西。云南藤编以腾冲最著名。该地藤编以腾冲古永和盈江铜壁关出产的鸡广藤、水广藤、黄藤为原料,用独特的工艺制作躺椅、茶几、藤帽等,质量高超,远近驰名。元代以其藤产丰富,曾改名为藤越州。广东藤编始于清代的南海沙贝(今广州市郊),后来逐渐推广到全省。清屈大钧《广东新语》说岭南地区编藤的人家“十家有二”,可见其生产范围之广泛。江西会昌的藤编也很著名。

棕编,是以棕树嫩叶破成细丝加工编织的工艺品,以四川新都新繁镇最为闻名。新繁棕编始于清代中叶,最早是当地妇女用以编织凉鞋,自编自用,以后逐渐扩大编织品种,生产凉鞋、凉帽、扇子等,是一种地方性极强的民间工艺产品。新繁棕编编织前先将棕叶处理成细白条,再拉成细丝或搓成棕绳,经漂白、染色再用。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成品细密如绸绢,坚固耐磨,美观大方。

贵州思南塘头棕叶提篮,以嫩白棕叶为原料,剖成细丝或搓成丝绳编织,柔韧有弹性,能沥水,不怕潮湿,特别适合家庭使用。福建长汀历史上以棕编衣箱、盒帽、床褥出名,明清时代即已广泛出产。

除了上面介绍的竹编、草编、柳编、藤编、棕编,我国古代的麻编、葵编等也很著名。麻编以天然麻类植物为原料,葵编以葵树叶、柄为原料。麻编的主要产地是浙江,产品有衣、帽、网袋地毯等;葵编的主要产地是广东新会,产品有篮、扇、席等实用品及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