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宫殿 2.太庙 3.社稷坛 4.钟鼓楼 5.太液池琼华岛 6.文庙 7.国子监 8.衙署 9.仓库 10.寺庙 11.积水潭
元大都城示意图(根据《中国七大古都》)
明代北京城的内城布局大体沿用元大都的规划。内城南面正南、东和西的三个城门,分别改名正阳门(又称前门)、崇文门和宣武门,自后两个城门向北各有一条宽阔大道,直达内城北部与东直门、西直门两条大街相交。街巷主要分布在皇宫衙署的两侧,街道和胡同的展开形式变化不大。
不过,隋唐长安城和元大都城那种严格整齐对称的形式,只适用于完全新建并且地形平整的都城,其他改建或虽系新建但受山丘河流限制的都城,在采用这种布局时大多需因地制宜加以变通。明代南京城中有许多山丘河流,又部分沿用了南唐和宋代旧城墙,布局便不规则。
8.3 居民区和商业区
从西周直到秦汉,都城中居民聚居的基本单位,叫作“里”,面积大约有一平方里。里的外面设围墙,只有一个门用于居民出入,由专人保管钥匙,每天按时开关。里设里官,每天派一位工作人员坐在里门旁边的门房中监视出入的人,凡出入不遵守时间,穿着衣服不合适,行动不合常规的,都要随时报告。不过,汉代长安也有高官的住宅不由里门出入,面临街道开门,这种住宅叫作“第”。
北魏时,开始用“坊”代替“里”的叫法。迁都洛阳时,曾经征发了大量的劳动力,一次筑成320个坊,并且坊的规格大多相同。坊都是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每坊设有里正二人和里吏四人,并设门士八人监督观察出入各门的人。
隋唐长安城坊的规划严整,平面近于方形,一般东西502米,南北510—560米,周围用高大的夯土墙包围。大坊四面开门,中间有十字街,坊内再分成四个小区,每区又有十字形小巷,称作“曲”。另有四列小坊,只有东、西二门和一条横街。各坊设里正和里卒管理。政府规定,坊门早晚都要按时开关,以击鼓600下为号。闭门之后居民就不得再到街上行走,否则就是犯禁,按照法律要受到鞭笞20下的处罚。只有病人和办丧事的人,经过批准以后才可以在夜间出入坊门。这种制度执行得很严格,所谓“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qu渠]茫茫空有月”即是对此情景的写照。自唐玄宗以后,为了庆祝上元节,规定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夜晚可以开坊门,允许百姓在街道上燃灯游戏。西汉到北魏时,高官的甲第都不造在里中而沿街开门,而在隋唐的长安,无论官吏和平民的住宅一律都造在坊中,从而达到了古代都城封闭式结构的顶峰。
早在春秋时代,中原一些国家的都城已出现特设的商业区——“市”,齐景公就曾因为臣子晏婴的住宅靠近市,过于吵闹,要予以更换。战国时市已很多。到西汉长安时,明确记载的便有九市,市内不仅有商业区,而且有手工业作坊。魏晋洛阳有三市,分别在城西、城东和城南,比汉长安更为集中。隋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据对西市的发掘,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各在千米上下,周围筑墙,沿墙有街,中间有“井”字型街,通向四面的八个门,把全市分成九个长方形区域,市中央设市署和平准局等管理机构。
在封闭式里坊形成的同时,封闭式结构的市区至少在战国时已开始出现。市区四面有围墙,每面中间设门,称为市门,按规定市门要按时开关。唐代,每天正午咚咚地打了300下鼓以后,店铺才能开门;当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打300下钲〔zheng征〕(一种状如盘子的铜制乐器),店铺就要关门。
自唐代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这种封闭式的坊市制遭到了猛烈的冲击,长安城里不仅出现了法令禁止的夜市,还屡屡发生私拆坊门,向大街辟门出入的事件。在近市的坊,出现了类似今天旅店式的供人短期租用停憩的场所,成了市内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甚至“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到了五代后周修建开封外城时,适应时代的需要,不再像唐代那样建造坊墙,而是准许居民沿街造屋,并用相当于街道宽度1/10的面积在路旁种树、掘井和搭盖凉棚,逐渐形成开放式的坊市制度和街道制度。北宋继续这一变化,到了中期,东京里坊旧有的东西两市也已消失。在此前后,其他城市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改制以后的北宋开封,商业不再存在于若干个市内,而是分散在都城的各个地方,和居民区相混杂,店铺、酒楼沿街设立,面街开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那种集中于寺庙观宇内的贸易市场或定期集市开始形成。开封城的相国寺,既是全城最大的寺院,也是重要的市场,它的中庭两庑[wu五](古代堂下周围的房子)可以容纳上万人做生意。商业活动没有时间的限制,除了白天之外,晚上还有夜市,清晨还有晓市,夜市三更天才止,而晓市在五更时又开始了。
8.4 绿化与苑圃
古代都城一向重视城市的绿化,历代帝都道路的两侧都遍植树木。一般说来,北方以榆树、槐树为主,南方则槐、柳并用。唐长安城街道两侧槐树成行,绿树成荫,当时人称之为“槐街”。白居易的诗句“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就描写了这一景观。皇城和宫城内遍植梧桐和柳树。都城的中轴线中心大街的绿化,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隋东都洛阳中央御道两旁还尽植石榴和鲜花,长达九里,微风一过,花浪起伏,十分壮观。
供帝王将相游玩田猎的苑圃也是都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满足统治者田猎游玩的需要,历代都城都在城内城外开辟了大量的沟渠池塘和禁林御苑。
早在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在都城建苑圃的风气已相当兴盛,楚庄王所筑的层台,吴王夫差所修的姑苏台、海灵宫,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立即在渭河之南开辟巨大的上林苑,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苑中造有许多离宫别馆。秦始皇迷信,不仅派方士到处访求仙人,还在苑中“作长池,引渭水”,用石块泥土堆砌蓬莱、瀛州等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先河。
唐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和芙蓉园,是著名的风景区,玄宗时又在兴庆坊修建了富丽优美的园林兴庆宫。长安周围风景名胜甚多,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华清池更是闻名于世,唐玄宗每年冬天都带着杨贵妃去那里避寒。白居易《长恨歌》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就是对此事的写照。北京、开封和南京、杭州的城内城外,都有巨大的林苑。杭州西湖系在天然胜景基础上精雕细琢,开封的风光则完全是人工制造的。清代用了百余年时间,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经营西郊风景区。其中圆明园为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登峰造极的杰作,可惜后来被西方侵略者烧为废墟。
除了众多的皇家苑圃,都城中的富豪和贵族也造了不少富于自然风景的园林。例如,西汉长安茂陵的巨富袁广汉,建了一座花园宅第,东西、南北各达一二公里,园中构山为石,引水为池,池中又积沙为洲,奇树异草,无不具备。自南北朝以后,在住宅后部或宅旁建造山池园林形成风气。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宅园,占地17亩,除房屋占2/3,其余便是水面、竹林、涧亭和假山。私家园林和皇家苑圃交相辉映,构成都城风景区的主要部分。
8.5 宫殿和坛庙
宫殿和坛庙是古代都城的重要建筑物,构成都城布局的一个方面。
宫殿是统治者发号施令的场所,也是日常起居的地方。历代帝王都造了无数雄伟壮丽的宫殿,但至今仍能见到的宫殿,只有明清时代的建筑,最主要是北京和沈阳两地的故宫。就二者而言,无论规模之大、建筑技术之精和使用时间之长,北京故宫都在沈阳故宫之上。
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历经明清两代的24个皇帝,至今已有500多年。从整体上看,它位于皇城的当中,居于北京城的正中,全城的中轴线从宫殿中穿过。宫内的全部建筑也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
外朝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等三大殿,是宫城中最庞大的建筑物。自天安门进入,越过端门,穿过故宫的正门午门,跨过内金水河,经过太和门,即进入三大殿。第一座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堂皇的建筑,明清两朝举行大典的地方。每逢新皇帝登基,颁发重要的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发放新进士黄榜,都要在这里举行庆祝仪式。第二座殿中和殿是一座方形的殿堂,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或演习礼仪的地方。第三座殿保和殿是年终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清雍正以后进士考试的殿试也在这里进行。
内廷在保和殿后面,是皇帝和他的家属居住的地方,主要有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和皇后的寝宫坤宁宫,加上两宫之间的交泰殿,合称为“后三宫”。三座宫殿的两边是东六宫和西六宫,是妃嫔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历来所说的“三宫六院”。
古代社会的人们,普遍相信在宇宙间存在着超乎人类之上的神秘力量,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和重要的山河都各有其神,支配着庄稼的收成和人间的祸福。同时,他们又崇信祖先,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为了祈求上天和祖宗的庇佑,历代皇帝在都城均建立了很多祭祀自然和祖先的坛庙。不过,坛和庙并不完全相同。坛主要用于祭祀天地、日月、山川河湖、风雨雷电等各种神祇,如明清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即属于这一类。庙主要用于祭祀祖宗先贤等,如太庙、孔庙、关帝庙等。先农坛比较特殊,它由先农坛、太岁坛、山川坛三个坛组成。它既祭祀农神后稷,又祭祀农时和山川,兼具两者性质。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