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以吃火笼酒订婚。即男家请媒人带上二筒大米、二壶酒、二斤肉、一只鸡、一包茶叶和一块盐巴到女家,由媒人动手用所带之物做一顿饭,宴请女方父母亲友。也可在男方摆火笼酒,宴请女方父母和亲友。吃罢火笼酒,婚约就订了。之后,姑娘、小伙要到对方家里做些活计,男的砍柴、挖地、犁地;女的纺线、织布、缝衣。如不会做或偷懒不好好做,对方可提出退婚,此举不会受舆论的谴责。
用赠送礼物定亲,更为多见。
畲〔she奢〕族男女自愿结婚,父母一般都能允诺。但还要走走提亲、订亲的形式。男方要请一位亲族长辈或歌手作媒人,提着一斤素面,一斤红糖去求亲。女方家长往往不正面回答,也不收礼,只说:“你回去再来吧。”亲事就有商量的余地;如说:“你回去不要来了”,就没什么可商量的了。媒人第二次来,女方仍不受礼,还是说“你再来吧。”到第三次,女方才收下礼物,亲事也就妥了。
与畲族相比,京族的订亲仪式——下订礼,就要复杂得多。当然也因地而异,礼物的多寡也依男家经济条件来定,不过头巾、衣料、猪肉、鸡、糖、糯米、烟草等是不可缺的。小礼物用红纸包着送双数,象征夫妇双双白头到老。当媒人和男方的父亲把这些订礼送到女家时,女家要杀小母鸡或阉鸡招待他们。鸡要整只煮,未熟时要捞出看鸡卦。开宴前,先要将佳肴敬祖先,向祖先报告女儿的这门亲事。宴毕,订婚告成。
白族订婚,男家给女家送去一瓶酒、一只鸡。西双版纳的傣族订婚礼,少不了蜡条和槟榔。
云南圭山的彝族男女青年有恋爱婚姻的自由,双方父母一般也尊重儿女的心愿,但在婚姻当事者禀告父母后,男方仍要托媒到女方说亲。媒人初次上门,带红线扎绕的一罐烧酒作见面礼。但不管媒人怎样能说会道,女方父母照例要婉言谢绝。他们推托说女儿年纪小,还离不开父母,还不会侍奉公婆,更不会料理家事,请媒人另觅佳偶。这样推辞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姑娘有身份,不会随随便便就嫁人;二是要考验男方的诚意。被拒之后,男方并不灰心,还是多次地请媒人上门提亲,表明男方的真心实意,非此姑娘不娶,直至女方父母欣然同意,收下酒。然后同择吉日,祭祖定婚,称为“吃小酒”。
云南墨江布朗族的说亲,是由男方家长托媒给女方送去一条腰带,若女方家长收下腰带,表明对婚事首肯,而退回腰带则表示拒绝。若女方收下腰带,男家在一月以后,要送去酒、肉、烟、茶等礼品,女方父母用以宴请叔伯近亲,通知姑娘已经许配,这桩婚事就算妥了。
撒拉族在求婚成功后,就请媒人给女方送去“订婚茶”——耳坠一对,茶叶一封。
裕固族媒人带着一瓶系着红毛线的酒和送女家长辈的哈达去说亲,女方如当即收下礼品,并通过媒人互换了哈达,婚事就算成了。
指腹为婚,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流行。
锡伯族除有一般订婚外,在姨表、姑表和舅表之间流行指腹订婚;有时两家虽非亲戚,但关系密切,也可以形成这种姻缘关系。通常双方在女眷怀孕后,就说明如为一男一女,就作儿女亲家。这种指腹为婚,俗称“蛋婚”。普米族和布依族的姑舅表之间,也流行这种指腹订婚。塔吉克、傈僳也有这种订婚方式。柯尔克孜称此种订婚为“母胎订婚”。
另外还有一种与指腹为婚接近的订亲方式,叫“背带亲”。即在儿女年幼时,由双方父母订下的婚约。仡佬〔gelao哥老〕族的姑表、姨表之间,布依族的姑舅表之间,都有这种订婚习俗。
还有一些风趣而别致的订婚方式。
代人求婚,在许多民族中都是苦差事。鄂伦春族的媒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求亲是家常便饭。他必须聪明机敏,彬彬有礼,又不知疲倦,随时留意女方父母流露出的一丝丝允诺之意,立即磕头,订下这门亲事(图6)。
图6 鄂伦春族的磕头订亲
黔东南苗族的订婚,是在女方家举行一个占卜仪式——“杀鸡看眼”。参加者只是双方父母及亲族三五人。鸡不能用刀杀,而由女方一男子用手挤死。煮熟后,众人查看鸡眼,双眼全睁或全闭为吉,亲事就成;一睁一闭为凶,订婚作罢。
哈萨克族订婚时,前往女家送订礼的男方父母及近亲,都要客客气气、规规矩矩听凭女方摆布。女方接受男方送的一匹好马及衣料等礼物,就表示接受了这门亲事。为此女方要宰羊盛宴款待男方来客。当酒足饭饱后,主人又端上一盆散发着诱人芳香的酸奶子(奶酪),上面还撒有煮熟的羊尾巴油和羊肝,不等客人动手,主人已眼疾手快地将其往客人嘴里、脸上又塞又抹,客人不但不躲闪,还与之同乐。女方青年则把来客中的年轻后生拉出帐篷外,推到河中取乐逗笑,把欢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图7 乌孜别克的订亲队伍
乌孜别克的订婚仪式只能妇女参加,并分两步进行。首先,男方母亲在几位女眷陪伴下前往女家送礼:一二块衣料,一二块茶叶及一些甜点。女方母亲也由几位女眷陪同热情款待来客,双方母亲就此认了亲。第二次,男方母亲率一二十位女亲友各端着一个蒙着的托盘,井然有序地前往女家,引人注目的是紧随队伍有一只犄
角系红绸的大绵羊(图7)。到了女家,来客将托盘揭开,并把这些令人垂涎的食品摆在铺着漂亮地毯的房子里,又着手去准备其他事宜。客人忙得不亦乐乎,主人及其亲友却都袖手旁观,不帮任何忙。不一会功夫,刚才那只活脱脱的大绵羊,就变成了盘中的美味佳肴,一顿丰盛宴席呈现在女方主人面前。宴会上,男方母亲谦恭地敬给女方母亲一碗热糖茶。男方代表还要当众打开送姑娘的礼物,让女方众亲友过目。但一切仪式姑娘都不得参加,因为没过门的媳妇是不能见婆婆的,这是乌孜别克的规矩。
门巴族婚姻虽由当事人做主,形式上却是父母操办。男女有了感情后,多由男子征得父母同意,委托有口才的亲朋去女方求婚。也有的男方父母会亲自带一些酒和若干条哈达去女家请婚。一经同意,双方请两位证人,当即写下“订婚书”。
壮族的订婚称“定命礼”,仪式相当隆重,日期要由巫师择定。届时,男方派一位媒人、一位长老、两名后生和一个小孩,带着聘金、酒肉、手镯等礼物到女家。举行“定命礼”时,要把煮熟的猪头、猪肉和一只鸡放在桌上祭祀女方的祖先,随即宴请女方主人。饭后,女方把姑娘的八字包上红纸,放入一只布袋摆在桌上,男方小孩在媒人示意下,悄悄把布袋背走,称“背八字”,订婚就算完成了。
(4)彩礼
又称聘礼,是缔婚中重要的一环。它产生于变妻方居住为夫方居住的时代,作为男方补偿女方出让女儿的代价。伴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而日益演变为赤裸裸的买卖婚。被当作商品的女子,可以由男人用牲畜、物品、货币等来交换做妻子。在一些处于早期阶级社会的民族中,公开议价娶妻被视为自然。如珞巴、柯尔克孜等族,由于沉重的彩礼负担,至使贫寒的男子难于娶妻,只能以换亲方式缔婚。
虽然要彩礼是普遍习尚,但也有不要或少要彩礼的民族。如我国的俄罗斯族就没有要彩礼的传统。若小伙子对某位姑娘有意,他就请父亲和一位媒人陪他前去求婚。礼物只是撒了盐巴的一块面包,据说它是五谷丰登的象征。一到姑娘家,媒人就对她父母说:“请接受我们的面包和盐巴!”求婚成功,男方只需准备结婚必需品及姑娘的婚服,其他请客费用,皆由双方自筹。保留母方居住传统和自主婚姻的民族,如云南宁蒗县永宁乡的摩梭人缔结阿注婚,男方只要送女方少许盐茶及一身衣裙。盛行妻方居住的门巴族和拉祜族,聘礼也不重。布朗族的聘礼也只是酸茶叶、草烟和猪肉等。
满族缔婚要过两次礼。头一次称为下小茶。由男方父母姻族会同媒人带着礼品送去。早先要送如意、荷包、首饰、衣服、绸布等物,以及酒、果、米、肉等四色礼物。而不论何物,俱用双数。清末时期,还要送“养钱”。迎娶前一月,要下大茶之礼,也称过大礼。由男家择吉日将正式的彩礼送去。在金代除酒肉外,还要送马匹,贵族之家多至百匹。明代的记载,有送牛马、衣服、奴婢的。清代明文规定不同品级的官员纳不等数量的彩礼。对老百姓规定猪或羊二只,烧酒、黄酒五瓶,家禽随便使用。还要选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为新娘裁一件衣服以祈福。
实行包办婚的民族,有些社会生产水平很低,聘金却不低。如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独龙族,彩礼却少不了一头牛、一口锅、一个铁三角架、一件衣服和必要的首饰。富足者有送三头牛的;贫困者则赊欠或分期交付。佤族称聘礼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前者送给岳母,必须在结婚时交付;后者是给岳父母的,数量依姑娘母亲出嫁时的聘礼定,一般为一至数头牛,一次付不起,可以赊欠,当代付不起,后代归还,或等新娘的女儿长大嫁一个给外祖父家以作抵偿。
处于早期奴隶制社会的珞巴族,实行赤裸裸的买卖婚,娶妻叫“买老婆”,嫁女就是卖女儿,无论贫富,婚姻一律买卖成交。贵族等级的女子,身价为六至十头大额牛;自由民的女儿,三至五头牛;奴隶的女儿也得三头牛。凉山彝族的聘金也因等级而差别甚大。聘金多寡取决于女子出身家族血统的贵贱,而非她本身的才貌。正因为此,大黑彝贵族的女子聘金可高达一二千两白银,而贫贱的白彝女子则可少到一二十两白银。
为了尽量少出聘金,人们想尽办法讨价还价。有的民族女方搬出一块大石头要与之等重的聘金,男方则在媒人帮助、恳求下一次次把石头敲小,以达少给聘金的目的。裕固族在女方提出很高的要价时,男方媒人或女婿便跪下献哈达,请求减少彩礼数额,每送一次哈达,便减少一点,直至不能再减少为止。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