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传的清朝木活字印本,大约有2000种左右,内容涉及很广,其中以历代诗文集和通俗文学作品较多。但是一部书的印数,也只有几部、几十部,最多也不过100部。印书数量最大的是家谱,家谱也叫族谱,就是记载一姓的世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它开始于宋代而盛行于清朝。那时江浙一带有专门以排印家谱为职业的“谱师”,每当秋收以后,他们就挑起活字担子,五人或10人一伙,走乡串镇,为人家印家谱,半年以内就能印完一份家谱,他们把印刷当成了一种副业,利用农闲时节以印书来赚钱。生意可能相当兴隆,印数也不会少,今天仅北京图书馆,就收藏了清代木活字家谱500多种。有的人还专门刻制木活字,用来典当、出售或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把木活字当作一种商品,广为流通,可见清代木活字的盛行。
清朝也用木活字印报纸,除清政府印的《朝报》(也称邸抄、京报、阁抄)外,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也用木活字印了《中外纪闻》,隔日一期,随同《朝报》附送王公大臣,上面登载政治新闻,宣传变法图强,对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至于自明中叶以后出现的民办《京报》,在清朝入关以后,北京有10多家,都是用木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每日出七八页至十几页一小册,用红色套印的《京报》二字作报头,总发行数一万多份。因为多用黄纸作封面,所以称“黄皮京报”。直到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京报》才停刊,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遂告结束。
清朝也有锡活字。
据一位美国人记载,广东佛山镇有个姓唐的书商,在公元1850年用泥模浇铸了锡活字。那时的佛山镇工商业发达,出版业兴旺,是清朝著名的出版业中心之一。这里出版的读物销路很好,不仅行销内地,也远销南洋各国,这引起了唐姓书商的兴趣,他投资10000多元,前后铸造了三副字体不同的锡活字:一副是扁体字,一副是长体大字,一副是作为正文小注用的长体小字,共25万个。字体美丽大方,不但在造模、铸字与排印方面取得了成功,并且解决了中国墨不易被金属活字所吸收的技术问题。
公元1852年,他出版了元朝史学家马端临著的关于古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这是世界印刷史上第一部锡活字印本。可惜这位在我国锡活字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书商兼印工的人,没有在书本上印上自己的名字,后人只知道他姓唐而已。他铸造的这副锡活字,在1854年被当时的天地会用来造成了枪弹打击清军。从此以后,关于锡活字的文献记载就很少见到了。
清代的铜活字印刷很受明朝的影响。清政府一开始就在宫廷中造出了一大批铜活字,约253500个铜字,字数说法不一。康熙末年曾用它排印了天文书《星历考原》,数学书《数理精蕴》,音乐书《律吕正义》。但是最有名的内府铜活字印本要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了。这部书是康熙年间由陈梦雷等人编纂的。陈梦雷是清初著名学者,博学多闻,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编成了《图书汇编》初稿;又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雇人抄写,至公元1706年才缮写完毕,另写目录凡例一册,进呈给康熙帝审阅,康熙帝赐名《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帝为嘉许陈梦雷之才,特赐“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对联一幅,以示褒扬。不过在该书尚未付印之前,康熙帝逝世了,清朝宫廷发生了王位斗争,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夺得王位。陈梦雷因曾做过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的老师,也被牵连受到处分,他以“招摇无忌,不法甚多”的罪名,被流放到东北,这年他已经72岁了。雍正即位后,特派户部尚书、画家蒋廷锡等人对《古今图书集成》重加编校增删,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12月正式定稿,公元1726—1728年印成。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百科全书,共印了64部。每部书一万卷,分为六编32典,6109部,每部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编。每部书约有1.6亿个字,分订成5020册,装入522函。这样一部巨著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印成了,其时间之短,实在惊人。该书把古今学问分门别类,从天文、地理、动植物到社会制度、经济、历史以及各种器具用品和外国情况,都旁征博引,详细说明,并有许多精美插图,是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工具书,而且所录典籍原文多为整段、整篇、整部,并一一注明出处,查对方便,因而甚得中外学者的好评。它比同时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我国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都要博大精详得多。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曾满怀激情地说:“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这是一件无上珍贵的礼物。”国外学者在使用《图书集成》的过程中,还专门编制了便于查阅的工具书,如日本文部省编了《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目录》,英国的翟理斯编了《古今图书集成索引》和瓦伯尔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索引》等,可见这部书在国外影响之大。该书用大小两号字体排印,大字正文,小字注文,字体端正秀丽,选用太史连纸①和开化纸印造,版式整齐,装潢漂亮,堪称文化事业中的瑰宝,也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大百科全书。但是现在已很难找到一部完整的原本了。
这次铜活字版印刷工程,是铜活字印刷史上最大的工程,表明铜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至此已达到了高峰。
这副宫廷铜活字,后来再没有印过别的书,它被搁置在武英殿的铜字库中,由于主事官员的盗窃,铜活字逐渐减少,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就趁北京钱币短缺之机,奏请把铜活字熔掉,改铸钱币,于是在1744年,就把这批残存的宝贵铜字,统统熔化铸成铜钱了。
那时,还有一些私家、书坊也用铜活字印书。江苏常熟的“吹藜阁”,在1686年印过一部《文苑英华律赋选》,这是现在所知清代最早的铜活字印本,它比《古今图书集成》还早40年,是用楷体字印的,印刷颇精。满洲将军武隆阿也曾造了铜字,并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在台湾引过《圣谕广训》,这部书内容陈旧,但“字画精致”。此外,常州徐家于1858年印过徐氏宗谱,这是家谱中唯一的铜字印本。杭州有两位官员也用铜活字印了诗文集和军事著作丛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尚存四种。太平天国也从事过铜活字印刷。但是最有名的是福州的林春祺,他从1825—1846年,用了21年的时间,花了20多万两银子,刻成了大、小铜字40多万个,其数量之多,在亚洲制造金属活字史上是少有的。这副刻制的铜字,因为林春祺的原籍是福清县的龙田,故定名“福田书海”,是用正楷书写,镌刻工整,曾用它印过清初学者顾炎武著的音韵学丛书《音学五书》,而现在所见到的只有《音论》和《诗本音》两种。还印过行军时医疗用的《军中医方备要》。他还写了一篇《铜版序》,叙述了他造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是一篇有关刻制金属活字的重要文献。
清代铜活字的流行范围和雕刻的精致都超过了明代,只是印本没有明代多。清代流传至今的铜活字印本已经不多了。
清代也有铅活字。1834年魏崧著的《壹是纪始》一书中说:“今又用铜、铅为活字”,可见从明至清,我国一直有人在用铅做活字。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铅印才逐渐在我国盛行起来,西方用字模铸造的铅字代替了我国的各类活字,并成为近代印刷的主流。
注释:
①太史连纸:比开化纸色略黄,质地细腻匀净,绵软有韧性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