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五节 精美的石刻、众多的陪葬

第五节 精美的石刻、众多的陪葬

陵前设置石刻群,大约从汉代开始。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表示战功和成就,一种是象征警卫与仪仗。现存汉代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石刻共16件。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唐太宗昭陵北门内,陈列14件少数民族首领石像,门内东西两庑〔wu五〕陈列六匹骏马,也是为了显示太宗政治上、军事上的才能与战绩。

南北朝时期,陵墓前模仿宫廷设置警卫的形式,普遍设置大型石人和石兽,有象征吉祥、驱除鬼怪和警戒保卫的作用。所设石刻的种类、数量、大小有等级区别。北魏孝庄帝静陵的前面,曾出土一件石人和一个石人头,石人双手握剑,显然属侍卫武士。南朝陵墓前面神道两旁所立石刻为石兽(麒麟)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一对。自唐代高宗武则天的乾陵开始,由文武大臣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大型石刻仪仗队基本形成定制。南门神道两侧设置石柱、飞马、驼鸟各一对,石马及拉马人五对,石人十对,石碑一对。另有用以显示文治武功的少数民族首领石像。宋代以后,历代帝陵石刻基本沿用唐代制度,但在品种和数量上有所变化。如石人分为文臣、武将两种,增加了独角兽、象、骆驼等大型动物和神兽。

陵前石刻多为一块巨石雕刻而成。手法有线刻、浮雕和圆雕,大部分造型浑厚,手法细腻,形态逼真,显示了我国雕刻艺术的悠久传统。其中如唐太宗昭陵的六骏石刻堪称我国石刻艺术的杰作。

陵前立碑大约始于东汉。当时不仅达官贵人如此,一般庶民也立墓碑。已知帝王陵墓前立石碑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陵前神道左右立碑一对,碑身正中刻文字。唐代帝陵和许多陪葬墓前都有石碑。现存最重要的是乾陵神道北部两侧的“无字碑”和“述圣记碑”。“述圣记碑”为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内容颂扬高宗的文治武功。北宋时期陵前不立碑。明代恢复唐代陵前立碑的制度,不同的是把碑立在神道南端,并建宏伟的碑亭。碑文由嗣皇帝撰写,历书先帝一生功绩。清代陵前立碑基本沿用明代制度。

帝陵附近附葬配偶和人殉以外的人,其坟墓可统称为陪葬墓。汉代以前的陪葬墓性质比较复杂。据《唐大诏令集》记载:“诸侯列葬,周文创陈其礼。”但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商代已有陪葬墓。西周以后陪葬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安阳殷墟商王陵附近发现少数中型和小型墓。卫侯墓、赵王陵、魏王陵、秦王陵以及秦始皇陵的附近也都分布有中小型墓。这些墓位于王陵近旁,数量不多,身份地位较高,当属陪葬墓。陪葬者的身份大抵是国君的侍从或公族。其中有的可能属于从死殉葬,有的可能是同族埋葬。

西汉时期自高祖长陵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有很多陪葬墓,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墓地位于帝陵的前方,排列整齐。数量最多的是长陵,现存坟丘60多座。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为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将子孙附葬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分析,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多为朝廷的重臣、名相。而西汉晚期,元、成、哀诸陵的陪葬者则或为外戚,或为佞幸,或为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衰和变化。

唐宋时的帝陵,沿袭了西汉的陪葬制度。在积]、李靖、尉迟敬德等均属开国元勋,达官显贵。玄宗泰陵的陪葬者中,皇亲国戚所占比重大为增加。中宗定陵的陪葬者已经全部属于皇亲国戚。从昭陵陪葬墓的位置分析,是按照死葬时间的先后排列的。唐代陪葬墓受汉代的影响,均在陵前一侧。宋代的陪葬墓则多在帝陵的背后一侧,这显然和宋代皇权高度集中的政治形势有关。西夏受唐宋的影响也实行陪葬制度,陵区内有不少陪葬墓。

宋代以后,陪葬制度被废除。明初一些功臣如徐达、常遇春虽葬于南京,但都在紫金山之阴,与孝陵隔山相背,不在一个陵区内,不属于陪葬性质。清代帝王陵区虽建有单独的妃嫔园寝,但属于帝后合葬制的一种形式,与陪葬制度不同。

历代帝王陵寝和陵寝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不仅反映意识形态上的礼制习俗,而且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保存至今的陵寝建筑以及大量的随葬品、石刻等文物更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它们已为广大人民所有,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教材,也是旅游观赏的对象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