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掘的18座陪葬墓都曾被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三彩陶俑、彩绘陶俑、彩绘贴金釉陶俑和瓷器等随葬品。昭陵陪葬墓郑仁泰和张士贵墓出土的彩绘陶俑群,品类多样,色彩鲜艳。有击鼓、吹笛、跳舞的,有骑马、牵马、牵驼的,表情、动作、服饰都雕塑得惟妙惟肖。陶俑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和载运丝绸的骆驼,反映了边疆和内地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
陪葬墓的墓室、甬道或墓道大多绘有壁画。壁画以表现贵族生活的人物画为主,颜色绚丽、布局严谨、题材多样。内容以出行、仪仗、畋猎、游乐、歌舞、伎乐、侍男、侍女为主,还有镇墓的青龙、白虎等。各墓中都有侍女图,侍女丰颊秀眉,神态各异,极富韵味。章怀太子墓共有壁画50多幅,面积达400平方米。墓道两侧的壁画内容有出行、马球、客使、仪仗等。马球图描绘20余骑争打马球的场面,画面尤为生动活泼。墓室内的壁画内容为宫廷行乐生活场景,有歌舞乐伎、观鸟捕蝉、出行、仪仗等,场面壮观,气势宏大。懿德太子墓的戟架和阙楼图,形象地显示了宫阙建筑的特点。这些壁画勾勒准确,形象生动,着色层次分明,显示了高度水平,为我国古代绘画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陪葬墓前的碑石和墓内出土的墓志有不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包括真、草、隶、篆各种书体,代表了整个唐代书法的不同流派和风格。
乾陵
乾陵(图9)是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乾县城北梁山上。高宗、武则天时期是唐朝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强盛时期,乾陵也是唐代诸陵中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好的一处。李治,公元649年即位,晚年多病,政令多出于武则天,公元683年,葬于乾陵。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废中宗、睿宗并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21年,公元705年死,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并合葬乾陵。
图9 唐乾陵陵园及陪葬墓分布图(采自《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15)
梁山海拔1049米,三峰耸立,北峰最高,为山陵主体,南部二峰东西对峙,成为山陵南端的天然门阙。陵园周围约40公里,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乾陵依山为陵,玄宫开凿在梁山主峰南面的山腰上。墓道全部开凿在石灰岩上,正南北向,呈斜坡状,全长约65米,外部宽3.87米,墓门外宽2.75米。墓道及墓门全部用石条封砌,石条长1.25米,共39层,估计整个墓道用石条2500多块。每层石条之间用细腰铁榫固定,接缝处用铁浆灌注,石条上再用夯土堆筑,异常坚固。这与《新唐书》、《唐会要》和《资治通鉴》中关于乾陵“玄宫以石为门,铁固其缝”等记载是一致的。不少石条上刻有工匠姓名,墓道两侧石墙上残存有壁画。
乾陵陵园据《长安图志》记载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墙。通过调查已发现了内城基址。内城平面近方形,南墙、北墙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城基夯筑,宽2.1—2.5米。四面各开一门,形制相同,门址宽27米,门前左右对立一对阙。四角有角阙,阙址现存高度5.1—10米。南门内发现的建筑遗址有献殿及东西两厢的东、西阁。南门阙为三出阙形式,残高11—12米。基址在一个水平面上,用石条铺砌,阙台夯筑,外包砖墙,向上逐渐收分。
南门外神道以南有鹊台和乳台遗址。鹊台是陵园的第一道门,在梁山南坡下,距内城南门约四公里,东西两阙相距100米,现存高9—10米,基部四周砌石条。乳台是陵园的第二道门,在内城正南司马道南端东西两侧的山峰上。两峰呈东北一西南方向,间距380米,海拔分别为944米和930米,形势极为壮观。乳台经考古发掘,也为三出阙形式。基址平面呈双重凸字形,东台宽端向西,窄端向东,西台则相反。基座以石条平砌,面阔23米,最大进深12.85米,最小进深10.5米,高0.76米。基座以上的阙台,中心为坚实的夯土,四周以平砌的砖墙包裹,上下收分显著。基座宽端高、窄端低,呈三级台阶式,依此夯筑的阙台顶面也呈错落的三级台阶式。西乳台残高9.7米。东乳台顶部残留有部分铺地砖,通高14.4米,应是乳台的原高。乳台附近有残瓦,推测台上原有楼阁建筑。号墓为陵的李重润墓壁画中有一组三出阙建筑,形制与乳台的发现一致。从南门阙和乳台建筑推测,鹊台可能也是三出阙形式。三出阙建制始于太宗时期,应是帝王等级的标志。
乾陵的石刻是唐代诸陵中最多的,现有109件,主要集中在神道两侧。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翼马、驼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10对,石碑两通,蕃酋61尊,皆东西对称布置,相距25米。华表是陵墓入口的标志,通高约八米,呈八面柱形,通体雕饰云纹、瑞兽和缠枝石榴花纹。翼马有卷云状双翼,作云雾中飞翔奔驰之状,石座上雕刻龙、獬豸〔xiezhi泄治〕、狮、象,或仰首怒吼,或张牙舞爪,或奔驰追逐。驼鸟昂首挺颈,作侍立状。翼马和驼鸟相距约230米,置于陵前,象征着多层警卫。石马上雕刻鞍、镫等马具,牵马人站在前侧。石人代表皇帝生前的侍卫,头戴束发冠,身穿宽袖长袍,腰系带,脚着靴,双手握剑,双目注视前方。石碑东西相距61米。东边的“无字碑”,通高约7.5米,宽2.1米,厚1.5米,系按武则天遗言而立,意思是自己的功过由后人来评价,故不刻文字。西边为“述圣纪碑”,通高约七米,平面方形,每边长1.86米。碑身分为五段,碑文刻于正面,计8000余字,并在字画上“填以金屑”。碑文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内容为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经考古发掘,碑原有碑亭。无字碑亭的基址为方形夯土台,面阔15.8米,进深15.55米,共九间,碑在中心。周围柱础为青石质,边长0.6—0.7米,中间有榫眼。碑亭四周有砖砌的散水。据《长安图志》记载,高宗殡葬时,我国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和邻近国家的特使共61人前来乾陵参加葬礼。为了纪念这件大事,唐中宗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刻石像立于陵前。东列29人,西列32人,皆穿窄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两手前拱作祈祷状。石人头部早年多被毁,只有西列两尊尚存头部,皆高鼻、深目,显然系西域或中亚人。石人背后刻有国名和官职、姓名,少数尚可辨认,有“木俱罕国主斯陁勒”、“于阗国尉迟璥”、“吐火罗王子羯达健”、“阿史那忠节”等七人。据考证这些国大多在今新疆境内。高宗、武则天时代唐代政权北控漠北,西辖葱岭,这些人往往既是本地区的酋王,又是唐朝中央政权任命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石刻正是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写照。另外在内城四门外各置石狮一对,一般通高2.9米、宽1.16米,北门外残存有石马和控马者石像。
乾陵的陪葬墓文献记载不一。地面现存封土17座,分布在陵的南面和东南面。陪葬墓四周有园墙,面积大小不等,只设南门,门外立石刻。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规模较大,坟丘为覆斗式,陵园南北长256.5米,东西宽214米,四角有角楼。南门内有献殿,门外设一对夯土阙,阙以南依次布列石狮一对,石人二对,石华表一对。章怀太子李贤墓坟丘也为覆斗式,陵园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3米。南门阙以南只有石羊一对。1960年以后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中书令薛元超和燕国公李瑾行五座陪葬墓。墓均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墓室和甬道用砖砌筑,方砖墁地,室顶为穹隆顶。墓内绘有大量壁画。懿德太子墓道两则绘有城墙、阙楼、出行车马仪仗、侍卫武士、侍从文官等;章怀太子墓道两侧绘有出行图、马球图、客使图等,都属唐代壁画的精华。墓葬皆被盗,残存随葬品多为三彩俑、镇墓兽等陶器。
表二 唐代帝陵表
陵名 | 帝名 | 生卒在位年 | 位置 | 简 况 |
献陵 | 高祖 | 566—635; | 三原县北 | 封土覆斗形,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高20米。陵园东西781米,南北710米。 现存石刻10余件,陪葬墓丘23座。 |
昭陵 | 太宗 | 599—649; | 礼泉县东北 | 因山为陵。 与长孙后合葬。 现存石刻20余件,陪葬墓丘167座。 |
乾陵 | 高宗 | 628—683; | 乾县北 | 因山为陵。与武则天(624—705;684—705在位)合葬。陵园周长5920米。 现存石刻109件,陪葬墓丘17座。 |
定陵 | 中宗 | 656—716; | 富平县北 | 因山为陵。陵园东西1250米,南北1180米。现存石刻7件,陪葬墓丘6座。 |
桥陵 | 睿宗 | 662—716; | 蒲城县西北 | 因山为陵。陵园周长13320米。现存石刻80余件。史载陪葬墓有刘后、窦后等,现存墓丘6座。 |
泰陵 | 玄宗 | 685—762; | 蒲城县东北 | 因山为陵。 陵园东西1680米,南北1700米。 现存石刻30余件。史载元献杨皇后和内侍高力士陪葬。高力士墓在东南2.5公里。 |
(续表1)
陵名 | 帝名 | 生卒在位年 | 位置 | 简 况 |
建陵 | 肃宗 | 711—762; | 礼泉县西北 | 因山为陵。陵园周长4876米。现存石刻50余件。史载郭子仪、李怀让等陪葬,今夷平。 |
元陵 | 代宗 | 727—793; | 富平县西北 | 因山为陵。 现存石刻9件。 |
崇陵 | 德宗 | 742—805; | 泾阳县西北 | 因山为陵。 陵园东西2500米,南北1670米。 现存石刻60余件。 |
丰陵 | 顺宗 | 761—806; | 富平县东北 | 因山为陵。 现存石刻2件。 史载王皇后陪葬。 |
景陵 | 宪宗 | 778—820; | 蒲城县西北 | 因山为陵。 陵园东西2900米,南北2500米。 现存石刻40余件。 史载郭皇后、郑皇后、王贤妃等陪葬。 |
光陵 | 穆宗 | 795—824; | 蒲城县北 | 因山为陵。 陵园南北2900米,东西2350米。 现存石刻20余件。 史载王皇后、肖皇后等陪葬。 |
庄陵 | 敬宗 | 809—826; | 三原县东北 | 封土覆斗形,边长57米,高17米。陵园东西490米,南北480米。现存石刻10余件。史载太子李普陪葬,陵东北有一墓丘。 |
(续表2)
陵名 | 帝名 | 生卒在位年 | 位置 | 简 况 |
章陵 | 文宗 | 809—840; | 富平县西北 | 因山为陵。陵园边长840米。现存石刻数件。史载贵妃杨氏陪葬。 |
端陵 | 武宗 | 814—846; | 三原县东北 | 封土覆斗形,边长60米,高15米。陵园南北593米,东西540米。现存石刻10余件。史载贤妃王氏陪葬。 |
贞陵 | 宣宗李忱 | 810—859; | 泾阳县西北 | 因山为陵。陵园周长9700米。现存石刻20余件。 |
简陵 | 懿宗李漼 | 833—873; | 富平县西北 | 因山为陵。陵园边长2100米。现存石刻10余件。 |
靖陵 | 僖宗李儇 | 862—888; | 乾县北8公里 | 封土覆斗形,边长40米,高8.6米。陵园边长480米。现存石刻10余件。 |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