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十一章 北宋帝陵

第十一章 北宋帝陵

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代后周称帝,国号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北宋共历九帝,徽宗、钦宗因被金人俘虏囚死漠北,仅有衣冠冢,其余七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都埋葬在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之间的丘陵地带,世称七帝八陵。陵旁祔〔fu付〕葬皇后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孙和名将勋臣数百人,形成庞大的陵墓群。陵区范围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15公里。

巩县宋陵可分为四个陵区:第一区在西村乡北,包括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第二区位于蔡庄村北,有真宗永定陵;第三区位于巩县城南,有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第四区位于八陵村南,有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宋靖康、建炎年间,陵墓遭金兵破坏,至元代地面建筑全部被毁(图10)。

陵区南对嵩山少室,北据黄河天险,东边群山绵亘,西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但宋陵的选址在地形利用上,与历代帝陵居高临下、倚山面河、置陵墓于高阜的制度不同,而是置陵墓于地势最低处,面山>背水,诸陵的方向均面对嵩山的主峰少室。这些显然是受了当时风水堪舆学说与地形的影响。

八座帝陵的布局基本一致,每座陵的陵区称为兆域,四周种植棘枳等作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祔葬的皇后陵、宗室和重臣的陪葬墓以及“下宫”建筑。帝陵陵园坐北朝南,每座占地约10万平方米,远小于汉唐陵园。继承汉唐积土为陵的制度,陵台也呈覆斗形,但规模较小,底部每边长50—60米,除永厚陵外,高度都在15米以下。陵台下为玄宫,也称皇堂。陵前置石刻宫人一对,再前为献殿,四周筑夯土围墙,称为上宫。上宫平面方形,每边长约230米,四面正中辟神门,四隅筑角阙。上宫前面为神道,两侧置石刻,神道南端两侧建乳台,再南筑一对鹊台。神门、角阙、乳台、鹊台下部是夯筑土台,外表砌砖,上部建楼观。

宋代后妃恢复汉代制度单独起建陵园。但与汉代后陵在帝陵前方一侧不同,后陵都在帝陵西北,地位显然下降。陵园布局、建筑与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较小,石刻较少。

据文献记载,下宫建于帝陵西北。现在只有定、昭、厚、裕、泰诸陵尚存南门外的一对石狮。《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至道三年诏:“于永熙陵下宫置殿奉安太宗圣容,置卫兵五百人守奉,朝暮上食,四时祭飨〔xiang享〕。”另据李攸《宋朝事实》记载:下宫有放置御座和仪仗的正殿,放置皇帝画像和衣物的影殿,附属建筑则有浣濯院、南厨以及宫人、陵使、副使居住的廨[xie泄]舍等。可知下宫乃是日常奉飨之所并有宫人、陵使、卫兵居住,其性质和汉代的寝园相似。

永熙陵祔葬的李后陵,早年被盗,近年又作了发掘。玄宫前面有斜坡形墓道,单室、砖砌,平面呈多边形。四壁用砖影作出角柱、斗拱、昂、耍头、枋、椽、望板、檐瓦等。耍头面上刻人首鸟身、双手合掌的迦陵频伽像,拱眼壁上墨线勾勒盆花图案。周壁还绘有楼阁和云朵等彩画。墓顶穹隆形,表面深青灰色,并用白粉绘出星辰及银河以象征天穹,青石券门的门楣和门扇上线刻飞天武士等图像。


图10 宋陵分布图

1.永昭陵 2.永厚陵 3.永定陵 4.永安陵 5.永昌陵 6.永熙陵 7.永裕陵 8.永泰陵

陵区内石刻很多,总数约在千件以上。各陵石刻的题材、数量、排列都有定制。帝陵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为望柱一对、象和驯象人共一对、瑞禽一对、角端一对、马与控马官共两对、虎两对、羊两对、“蕃使”三对、武臣两对、文臣两对,南门外石狮和武士各一对,南门内宫人一对。此外,东、西、北三门之外各置石狮一对。每对石像相对排列,狮、宫人及武士相距20米左右,其他相距40米左右。这些石刻多用一块巨石雕刻而成,包括线刻、浮雕和圆雕。早期石刻纹饰造型比较简练浑厚,带有晚唐遗风,中期以后人物造型渐趋修长、写实,技法渐趋精巧、细腻,文臣武将均具儒雅风度。

石刻以永熙、永定、永裕三陵最精,不乏成功之作。驯象人卷发及肩,以带束发,额饰宝珠,戴大耳环,臂有钏、腕有镯,这种装束显示了他们和象来自遥远的异国。蕃使面目服装各异,手捧宝瓶、珊瑚、莲花盘、犀角、玉函等方物,说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永熙陵的宫人,形态逼真,丰颊广颡,手执拂尘,毕恭毕敬,似乎正小心翼翼地静待皇帝的召唤。永裕陵南门的一对石狮,一牝〔pin聘〕一牡相视而立,牡者张口怒目,昂首奋鬣〔lie列〕,牝者披鬣静立,情态温顺。望柱表面饰各种装饰花纹,下部为方基莲花座,中间为六棱或八棱形柱身,上部以合瓣莲花结顶。柱身用减地平钑〔sa卅〕和线刻手法雕饰旋绕的云龙或翔凤以及缠枝牡丹等图案,每个棱面纹饰构图自成单元,线条流畅,结构严谨。

各陵附近有很多大臣和宗室子弟的陪葬墓。据记载有包拯、寇准、高怀德、蔡齐等人,其中英宗四子魏王赵頵〔yun晕〕墓已经发掘。陪葬墓多在皇陵的北面或西北面。

宋代规定,皇帝生前不营建寿陵,死后七个月内陵墓营建、入葬仪式必须全部完成。由于工期紧迫,必然因急功近利而耗费更大的人力、资财。现存的“永泰陵采石记”碑记载:建陵中仅采石料就用工一万多人,因病而死的竟达300多人。整个工程的耗费自当更为惊人。

表三 北宋帝陵表

 

陵名

帝名

生卒在位年

 

永安陵

赵弘殷

追尊

陵园南北520米,东西230米。陵台高5米。现存石刻4件。太祖王后、贺后,太宗尹后、符后陪葬。

永昌陵

太祖
赵匡胤

927—976
960—976

陵园南北546米,东西230米。陵台边长48米,高8米。现存石刻44件。宋后、潘后、赵恒妃陪葬。

永熙陵

太宗
赵光义

939—997
976—997

陵园南北1300米,东西450米。陵台边长52米,高13米。现存石刻62件。元德李后、明德李后、真宗郭后陪葬。

永定陵

真宗
赵恒

968—1022
997—1022

陵园南北2000米,东西1000米。陵台边长60米。现存石刻58件。刘后、杨后、李宸妃陪葬。

永昭陵

仁宗
赵祯

1010—1063
1022—1063

陵园南北340米,东西230米。陵台边长58米,高12米。现存石刻58件。仁宗
曹后陪葬。

永厚陵

英宗
赵曙

1031—1067
1063—1067

陵园南北726米,东西320米。陵台边长56米,高16米。现存石刻56件。高后
陪葬。


  (续表)

陵名

帝名

生卒在位年

 

永裕陵

神宗
赵顼

1048—1085
1067—1085

陵园南北740米、东西330米。陵台边长52米,高15米。现存石刻51件。向后、朱妃及徽宗王后、明达刘后、明节刘后陪葬。

永泰陵

哲宗
赵煦

1077—1100
1085—1100

陵园南北730米,东西303米。陵台边长48米,高8米。现存石刻55件。刘后陪葬。

永祐陵

徽宗
赵佶

1082—1135
1100—1125

衣冠冢,在巩县宋陵陵区西北清易镇以南。

永献陵

钦宗
赵桓

1100—1161
1125—1126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