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注重禅修。参禅采取坐姿,自然呼吸,以“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已”为标准,同时保持神态安详。既要调息,还要调心,调心就是入静,入静有止法和观法,其目的均在排除一切杂念,进而使心无所念,登至静之境。释家坐禅追求的是精神解脱,但客观上有养生健身作用,丰富了气功内容。
苏轼有诗云:“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心斋就是儒家功法。儒家注重正心、收心、养心,孔子曾向颜回解释心斋,意思是意志专一,充耳不闻,心守神气,呼吸自然,不必以意念控制。这是与道、释功法不同之处。
医家也很重视气的修炼,《内经》中提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医家特别主张以动静相宜为原则,明代养生家高濂在《养生八笺》中说:“人身流畅,皆一气之所周通。气流则形和,气塞则形病。”故医家很重视导引、按摩等方法。古代医籍中多载录此类保健方法,有些还从道、释二家中吸收其可行者。由于医家集各派功法的精华,而又强调动静结合,所以常把调气与运动、按摩等配合起来。医书中所载功法的另一优点是,尽量避免神秘化,因此简而易行,又有医学理论指导,故很容易普及,如前面我们介绍过的“五禽戏”即是以运动肢体为主的功法。其它流传较广的有“八段锦”,最简化者:“两手擎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望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八段锦方法甚多,多取坐势。此外还有立势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等。十二段锦又是以按摩为主,晨起及临睡时床上各行一次,依次有叩齿、咽津、浴面、鸣天鼓、运膏肓〔huang荒〕穴、托天、左右开弓、擦丹田、摩内肾穴、擦涌泉穴、摩挟脊穴、洒等十二势。明代医家李梴〔chan搀〕在《医学入门》中主张导引不必程式化,当取其所宜:“大法导引,为虚损气血不周而设也。有火则开目,无火则闭目;无汗者闭气至极,有汗者不必闭气;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齿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胫,则偃身为之;欲气达于四肢,侧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积聚诸痛及中寒身热,皆闭气满腹。偃卧亦可为之,但病在头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因势利导确实是健身功法不可忽视的原则。
注释:
①“行气玉佩铭”是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收藏的一件出土玉器。镌文45字。据郭沫若考证,系公元前380年左右所制。译成现代文字为:“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基本在上,地基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2、3、4、5句说吸入之气逐渐运行至下腹;7、8、9、10句说行至下腹之气自下而上返还头顶。末四句说吸气要行之下腹,呼气要行之头顶,是不可违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