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医药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的居处瓦硝坝(今蕲州镇)是两湖和莲市湖交界处,故晚年号濒湖山人。他出身于儒、医传世之家,祖父即善医,父亲李言闻,晚号月池。博洽经史,因有医名,被朝廷录用为太医院吏目,有著述数种,但均未传世。
李时珍少年即耽嗜典籍,14岁考中秀才,但三次乡试(考举人)都未得中。当时见父亲高明的医术解除了很多人的疾苦,特别是自己患“骨蒸”(肺结核)几乎送命,也经父亲精心调治而愈,因此在24岁时决心弃科举业,而继承家学。他白天随父看病,夜晚灯下苦读医籍,勤奋的钻研与实践使他的医术大进,声名鹊起。
李时珍
他读的医药书籍很多,发现前代本草书籍不尽人意之处很多,遂有重修本草之志。关于本草书,自《神农本草经》之后,大规模地修定本草有几次,朝廷主持编修的有三次,即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完成的《新修本草》、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完成的《开宝本草》、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的《嘉祐本草》。而宋代唐慎微所编的《证类本草》收载药物已达1746种,当时被视为最完备的本草书。但经李时珍考察,发现其中错误之处很多,有的归类不准确;有的两种药记为一物;有的一物分记成两种药;有的实物与药名不符,各种错误不胜枚举,而且漏载的药也不少。于是他亲自到许多产药地区调查询问,足迹遍布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等地,虚心向农、猎、渔、樵、药农、铃医各种人讨教。并采集标本,摹绘图样,有时对某些药还要亲身尝验。例如,陶弘景认为生姜久服会“伤心气”;苏恭认为陶说毫无根据,生姜可以常服;孙思邈认为常服生姜会患眼病。李时珍为验证哪种意见正确,就常吃生姜,果然患了眼病,愈后再吃,时间一长又患眼病。反复几次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食姜久,积热患目。”李时珍历时30年,参考了800多种书籍,经三次修改,终于编成一部空前规模的本草著作,命名为《本草纲目》。但当时并没有受到朝廷重视,刊行工作受到很多挫折,直到李时珍去世三年后,《本草纲目》才得以问世。
《本草纲目》共52卷,190余万言。全书分16纲,62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这部著作在医药学上的巨大成就自不待言,而且在化学、地质、天文、生物学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首次刊行后,仅过10年就传入日本,后来又被译为日、朝、法、德、英、俄、拉丁等文字。英国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称赞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提要》谓:“(该书)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技传》极称之。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
李时珍诊治疾病极为认真,治疗效果卓著。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富顺王之孙嗜食灯花,诸医不知是何病症,束手无策,他认为是虫症,用药后果然病愈。当时富顺王父子不和,有一次其子生病,请李时珍诊治,处方之后富顺王问所进何方,时珍答以“附子和气(父子和气谐音)汤”,感悟了富顺王,于是父子和顺如初。楚王因此认为李时珍医术、品德皆佳,召聘为王府奉祠,兼良医所事。李时珍任职后仍经常外出给百姓看病,深受百姓爱戴。数年后经楚王举荐,入京任太医院院判(副主管)。但由于当时皇帝笃信“仙丹”不死之术,信赖推波助澜之人,使李时珍非常失望。故仅任职一年即托病辞归乡里。但这一年他得以披阅大量医籍,资料和本草实物的研究对他确立重修本草的决心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李时珍著作还有诗文集多种,然而仅医药著作传世,除《本草纲目》外,还有《濒湖脉诀》、《奇经八脉考》等,均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