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八节 医门柱石张介宾 

第八节 医门柱石张介宾   

张介宾(约公元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明代著名医学家。他自幼聪慧好学,14岁时随父到京师(北京),因此在少年时得以接触很多学识广博的长者。曾从京师名医金梦石学医。他不仅学习医学,而且广为涉猎群书,精通《易经》,并对天文、音律、兵法等皆有研究。明代学识渊博、医学根底深厚的医家,当首推张介宾。他自中年即开始勤于著述,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仅一部《类经》,即反复揣摩,屡经修改,历数十年之久,成为后世研究《内经》必不可缺的参考书。此外还著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及集内、妇、儿、外各科的临床医学巨著《景岳全书》。这几部书博采众说,总结个人见解和经验,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是明代书林中所罕见的。他到了晚年,还著有《质疑录》传世,专就金、元诸家论医的偏执之处“辨论之,以正其失”,而且对自己早年著作中立论未当之处也作了纠正。书中的医论进一步发扬了“温补学派”的学术主张。

明代医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时弊,由于金、元“寒凉派”、“滋阴派”影响很大,一些医生用药偏执苦寒,常致人脾胃损伤,克伐真阳,虚证、寒证蜂起。温补学派就是在批判社会上这种滥用滋阴降火的不良医疗风气中产生的。这一学派的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李念莪等,张景岳为其中坚。

张介宾强调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辨证论治上重视先天肾、命门和后天脾胃,用药多投甘温,这对纠正滥用苦寒的时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上的阐发,对“命门”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诊断方面,他的“十问歌”使问诊规范,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问诊模式。在辨证方面,他的“阴阳二纲”与“表里、寒热、虚实六变”,今天我们称之“八纲”,成为辨证的纲领。在方剂方面,他的“八略”分类法成为后世方剂专著中方剂分类的基础。他还创制了许多新方,如大补元煎、左归丸、右归丸、一阴煎、三阴煎、五阴煎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他喜用熟地,以致后人谑称他为张熟地。用药尤重视“药之四维”:人参、熟地为良相;附子、大黄为良将。四维中补、泻、寒、热俱备。他的《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外科钤》(均在《景岳全书》中)中对各科临床特点的阐述及具体治法,对各专科医疗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后世很多人赞誉他为“医门之柱石”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