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璟在明代剧坛上地位显著,影响巨大,追随者很多,包括一批剧作家和戏曲批评家及理论家。因为沈璟是吴江人,故被人称为“吴江派”。剧作家有叶宪祖、范文若、袁于令、卜世臣、沈自晋等。叶宪祖的代表作是《鸾鎞〔bi逼〕记》,演唐代大诗人温庭筠与女道士鱼玄机的爱情故事,鱼玄机聪明美丽,多才多艺,舍己救人,颇有侠士风度,堪称巾帼须眉。范文若的代表作是《花筵赚》,演温峤玉镜台故事。《鸳鸯棒》则酷似《今古奇观》中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故事。袁于令的代表作是《西楼记》,写御史之子、才子于叔夜与妓女穆素徽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具有“极幻、极怪、极艳、极香”之特色。卜世臣的代表作是《冬青记》,演元初秀才唐珏、太学生林德阳冒险偷葬宋代诸帝骨殖的故事,悲愤而激烈,情景真切,曾演于苏州虎丘千人石上。沈自晋的代表作是《翠屏山》,演水浒石秀杀嫂故事。
追随沈璟的戏曲批评家及理论家中,以吕天成和王骥德贡献最大。吕天成的《曲品》是一本评论传奇作家、作品的专著,保存了众多的传奇作家和戏曲目录资料,阐发了不少关于戏曲创作规律的真知灼见。王骥德是吴江派最有成就的戏曲理论家,《曲律》是他的力作。探讨了南北曲流派、南曲声律、传奇作法,并对元、明两代的戏曲作家和戏曲作品进行了广泛的品评。尤为难得的是对汤显祖和沈璟关于文词和声律孰轻孰重的争论给予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总结。明末的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确守“词隐”家法,堪称吴江派健将。他曾删定传奇15种,题为《墨憨斋定本》,对沈璟和王骥德十分崇拜。
汤显祖和沈璟代表明代戏剧舞台上的两大流派,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两派有分歧和争议,也有交流和融合,当时和后来主张“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汤词沈律”、“合之双美”者大有人在。特别是在创作实践中,不少传奇作家既重文词,又讲格律,写出不少“案头场上,交称便利”(吴梅《顾曲麈谈》)的佳作,如吴炳的《西园记》(《粲花五种》之一)、孟称舜的《娇红记》等。明末清初的李玉及清初的洪昇和孔尚任都可以说是“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将两者相互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