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五节 箜篌和阮咸

第五节 箜篌和阮咸  

《乐府诗集》收集的相和歌曲目,有一首无词的器乐曲名《箜篌引》,此曲《小序》讲述了一个有关这首乐曲来源的故事:在汉代朝鲜族地区,有位在河上做巡逻工作的军士叫霍里子高。一日清晨,霍里子高在河上划船,忽然看见一个白发狂人手提一把壶向河中急流走去,狂人的妻子为阻止丈夫在岸上追赶,当她追至河边时,狂人已被河水吞没。狂人妻拿出一件称为“箜篌”的乐器,一面弹奏一面痛苦地歌唱:“叫你不要渡河,你还是渡了,你被河水溺死了,这如何是好啊!”乐器声伴随着歌声,悲切凄凉、催人泪下,她唱完这首哀歌后也投河而死。子高目睹这幕悲剧,回家后便告诉了妻子丽玉,丽玉听后也无限伤感,就用相同的乐器箜篌弹奏了一首乐曲来表现狂人妻临死前唱奏的那首哀歌。后来丽玉将这首乐曲传给一位名叫丽容的女子,这首乐曲就是《箜篌引》。

箜篌,也记作“空侯”、“坎侯”,是伴奏相和歌的一种弹弦乐器。汉魏以来,这种乐器有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1)卧箜篌。就是像琴、瑟一样平置弹奏的箜篌。据《史记·封禅书》“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的说法,可知这种箜篌在汉初已普遍使用。卧箜篌与琴、瑟等乐器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有像琵琶一样的品①位。辽宁辑安县(今吉林集安县)高句丽古壁画中似琴而有品位的乐器,就是卧箜篌。卧箜篌从汉初到隋唐,一直在宫廷和民间使用,至宋代后失传。

(2)竖箜篌。就是竖抱于怀中弹奏的箜篌。这种形制的箜篌,汉代时经西域传入中原。《通典》说:“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今存古代壁画中有不少它的形象,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北魏伎乐天弹奏的就是竖箜篌。明代后,这一形制失传。

(3)凤首箜篌。竖箜篌的一种,因曲颈顶端有凤鸟装饰而得名。约在东晋时从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

根据汉魏以来有关箜篌材料,并参照古箜篌后裔现代竖琴的形制,中国音乐家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了具有传统箜篌特色的雁柱式箜篌,现已在音乐表演中使用。

琵琶,是出现于秦汉并对后世同类乐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另一种弹弦乐器。秦汉至隋唐间,所谓琵琶并非专指某一件定形的弹弦乐器,而是根据“推手前曰‘批(琵)’,引手却曰‘把(琶)’”的奏法谐音“因以为名”(后汉刘熙《释名》)来称呼采用此奏法的各种弹弦乐器。它实际上包括长颈圆形音箱的和短颈梨形音箱的两类琵琶。

(1)长颈圆形音箱琵琶。据傅玄《琵琶赋》说,这种形制最早见于秦代,它是修长城的人们将原有的鼗鼓装上弦用来弹奏悲苦音乐的一种新乐器。后来汉代乌孙公主远嫁昆弥的时候(公元前105年前后),懂音律的工人在此基础上参考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形制,创造出一种直颈圆形音箱有十二品位和四条弦的弹弦乐器,这种乐器用弹(琵)挑(琶)奏法,所以称为“汉琵琶”。至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音乐家阮咸因擅长弹奏这种乐器而闻名于世,所以后人就称这种琵琶为“阮咸”。南京西善桥南朝古墓竹林七贤画像砖中,有阮咸奏乐图一幅,其怀抱的乐器就是这种长颈圆形音箱琵琶——阮咸(图19)。阮咸后来又简称为“阮”。今日所用阮、秦琴、月琴、三弦等弹弦乐器,就是秦汉阮咸系琵琶的后裔。


图19阮咸画像砖(南朝)

(2)短颈梨形音箱琵琶。这种琵琶在南北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当时的形制是曲颈,颈上设有四支弦柱,张四条弦,用拨子弹奏,又称“曲颈琵琶”、“龟〔qiū丘〕兹琵琶”。这种琵琶在魏晋以来的壁画、画像砖中常有所见,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中伎乐天横抱弹奏的琵琶,就属此种形制。

宋代以后,短颈曲项梨形音箱的琵琶便以琵琶为专称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长颈直项圆形音箱的琵琶,则从此不再用琵琶称谓而专用阮咸或阮来称呼了。

注释:

①品:乐器部件名。多用竹质长条设在乐器的按音位置上,称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