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十章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典籍

第十章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典籍

中国是造纸术的故乡。我国古代不但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制造纸的技术、设备和完整的工艺体系,还提供了有关造纸技术的丰富的文献记录。我国古代数量繁多的文献典籍中,不少与造纸技术有关,有的是谈论造纸的专门著作。这类原始文献,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关于纸谱的著作,第二类是关于造纸技术的著作。

众所周知,纸、墨、笔、砚四者,我国古代号称“文房四宝”。古代的文人墨客对文房四宝甚为重视和讲究,在使用和欣赏之余,常有考据其源流,收罗其典故,籍文房四宝以著书立说者。宋代翰林学士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就是从历史典故的角度论纸的早期代表作。此后,有关文房四宝的谱录著作越来越多,其中亦含有相当多的关于造纸技术的资料。如果说,纸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引起文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兴趣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纸作为一种手工业产品,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杀青》卷,就是专门从技术角度论纸的代表作。这两方面的著作,成为研究我国造纸技术史的有价值的文献来源。下面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常见著作,按成书年代的先后顺序,介绍它们的内容,供对造纸技术史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文房四谱》 撰者北宋人苏易简(公元958—996年),字太简,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宋太宗时进士,以文章知名,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出入秘府,得以阅读其中所藏各种图书典籍,后来写成此书。

原书五卷。卷四为《纸谱》,专门论纸。全书按笔、砚、纸、墨四者的顺序,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项加以述说。引用古书,集以杂说、逸事,尤其是作者记述当时耳闻所及的事例,更值得我们注意。其中所引用的书,有的今天已经散佚,但仍然可以在其他类书中寻得。

有关造纸的资料,早在唐宋时已经有人搜集整理。如虞世南(公元558—638年)的《北堂书钞》卷一○四,欧阳询(公元557—641年)的《艺文类聚》卷五十八,徐坚(公元659—729年)的《初学记》卷二十一,李昉〔fang纺〕(公元925—996年)的《太平御览》卷六○五,在论纸的条目下,都收集了纸史的资料。这些书属于百科全书式的类书,不是论纸的专书。

较全面论纸的专书,是从苏易简的《纸谱》开始的。作者在书中提出:“汉代已有幡纸代简……至和帝元兴(年),中常侍蔡伦剉〔cuo错〕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如蒙恬以前已有笔之谓也。”他认为蔡伦前已经有了纸,蔡伦的时代不过是对造纸的技术进行改进,如蒙恬以前已经有了笔一样。这个结论1000年后被证实了。《纸谱》中关于黟〔yi一〕、歙(今安徽境内)间制巨幅良纸,江浙间以嫩竹为纸,浙人以麦茎和稻杆造纸,蜀人造十色笺的方法等记载,都是作者以其耳闻目见,所提供的新颖资料,对于后人探讨竹纸、麦杆纸、稻草纸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房四谱》问世后,虽受到欢迎,但后世流行不广,传本稀见。清代《四库全书》的《子部·谱录》类,道光年刊本《学海类编·集余六》(有影印本)中,收录了这部书,但误漏较多。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路心源将此书收入《十万卷楼丛书》中时,才进行文字校勘。1936年,此本收入《丛书集成·初续·应用科学类》。1941年,日本刊行便利堂本。

《蜀笺谱》 撰者费著(约1303—1363年),生卒年不详,元末时(14世纪后半期)蜀(今四川)华阳人。进士及第,后授国子助教,历任汉中廉访使、重庆府总管。1362年,明玉珍攻城、立大夏于蜀时,费著遁居犍为(今四川乐山)而卒。

《蜀笺谱》一卷,即在四川时所作,约成书于1360年。顾名思义,此书专讲蜀笺,旁及苏州笺、广州笺。书中详细介绍了谢师厚十色笺、薛涛小红笺。还谈及蜀笺的沿革、种类。

此书曾收入《续百川学海·癸集》、《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九十八,《宝颜堂秘籍·岁华纪丽谱》,《美术丛书·三集·五辑》中,《墨海金壶·史部·岁华纪丽谱》(嘉庆本)中亦有附录,还附于东京便利堂本《文房四谱》之末。北京图书馆藏康熙时顾氏秀野草堂刻闾邱辩囿本,书名题为《纸笺谱》。后来为避免与鲜于枢的《纸笺谱》相混淆,遂称之为《蜀笺谱》。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的《纸笺谱》一卷,抄录古籍中关于纸的纪事,价值不大。

《格古要论》 撰者曹昭(约公元1354—1410年),字明仲,明代松江(今江苏松江)人。该书基本上是一部关于鉴赏古代器物的书,凡13门,计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帖、古琴、古砚等,门下又分子目,多者三四十条,少者亦五六条,论述古今器物的优劣,考究其典故源流。古画、古墨迹、古碑帖等门中,都有关于纸的论述,对元明时赣、浙等地所出产的纸的种类和产地的记载极为生动。因此书描述的对象繁杂,内容难免有遗漏。如古纸不提宋藏经纸。故《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书不过自抒闻见,以为后来考古之资”。

此书成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问世后,刊本体例不一,文字多有错误,故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王佐(字功载)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予以增订,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刊出名为《新增格古要论》的版本。曹著原书曾收入《夷门广牍》,三卷。后来《惜阴轩丛书》根据舒敏、王佐增补本收载至13卷。1933年,商务印书馆根据《惜阴轩丛书》本,再排成《丛书集成》本。

《考槃余事》 撰者屠隆,字长卿,明代鄞〔yin银,今浙江宁波〕人。

全书四卷,杂论文房清玩之事。卷一讲书版碑帖,卷二评书画琴纸,卷三、卷四述笔砚炉瓶,以至器用服饰之物,各卷都与纸有关。书中论述唐、宋、元、明四代各种名贵纸张的品种、名称、产地,介绍了造蔡笺法、染宋笺法、染纸作画不用胶法、造捶白纸法、造金银印花笺法、造松花笺法等技术方法,常被研究造纸史者所征引。

此书原收入《宝颜堂秘籍》和《龙威秘书》。《龙威秘书》本是屠隆曾孙屠继序等人重刻,经钱大昕校正,胜于宝颜堂明刻本,所以《丛书集成》选印了钱大昕校本。此外,还有明末刻《锦囊小史》本。

《江西省大志·楮书》 《江西省大志》的撰修者王宗沐,字新甫,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嘉靖进士,授刑部主事,擢江西提学副使,历任山西布政使、总督漕运、刑部左侍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任江西地方官时,撰修成《江西省大志》。

宋、元、明、清时期,江西是我国著名的造纸和印刷中心,因而记载江西地区造纸技术的书较多。《江西省大志》中有《楮书》一篇,为陆万垓所增补,专门介绍江西的造纸。篇中首先指出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在江西南昌府及广信府设官局造纸,最初主要以楮皮为原料。接着列举了当时江西以楮皮、藤皮、竹子为原料而造出的近30种纸的品种和名称。最后详细叙述了造楮皮纸的工艺技术。这是有关江西造皮纸的较为完整的技术记载,反映了广信府的实际情况,很有价值。

《天工开物》 撰者宋应星,江西奉新人。历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亳〔bo驳〕州(今安徽毫县)知州。

全书18卷,系统论述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其中《杀青》卷介绍了竹纸、皮纸的生产过程,附有生产设备操作图。关于竹纸的制造,可谓是最早的系统叙述。

这部书写于分宜任上,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在友人涂绍煃(字伯聚)帮助下刊刻。明末书林杨素卿刻成坊刻本,在清初经修版后重印。十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引起外国科技界的注意。1771年日本出现了翻刻本。19世纪上半叶,《杀青》被译成了法文、英文。在国外,被公认是一部关于造纸技术的权威著作。1952年,又被译成日文,1966年,再次被译成英文。目前,国外凡研究造纸史的,无不引用这部著作。

《三省边防备览·山货》 《三省边防备览》的撰者严如煜〔yu育〕(公元1759—1826年),字炳文,清代溆〔xu叙〕浦(今湖南溆浦)人。试举人方正科第一,授知县,累官至陕西按察使。本书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写成刊行,有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来鹿堂藏版重印本。所谓三省是指四川、陕西、湖北。

全书14卷。卷十讲山货时介绍了造纸,主要是陕西的洋县、定远、西乡等地造竹纸的技术。在书中,作者强调设厂造纸时选择厂址的必要性,介绍陕南造竹纸的全部生产过程,同时还反映了陕南纸厂中出现的雇佣情况。书中说,仅西乡、定远、洋县三地就有纸厂140—150座,“厂大者匠作佣工必得百数人,小者亦得四五十人”。

《造纸说》 清人黄兴三(约公元1850—1910年)撰。据作者称,此书系“钱塘黄兴三过常山,山中人为道其事(指造纸),因详摭〔zhi值〕其始末为之说”。书中记录的是当时浙江常山一带造竹纸的技术,但对工序的技术细节的记载则很简略。其所记述的与《天工开物》等书基本相同,其中也有不同之处,如“曝日”(即自然漂白)一项不见于《天工开物》。有些地区确实有这一工序,目的在于使纸料受日光漂白,以增强其白度。

此书曾收入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邓之诚的《骨董琐记全编》中。

《格物中法·纸属》 《格物中法》的撰者刘岳云(公元1848—1917年)字叔俯,清代宝应(今江苏宝应)人,长于格致天算之学,兼通西法,著述很多。

全书24卷,分五行、木部、蠕动、机巧、神化等部分,以引征古籍为主,也包括作者的见闻,含有不少科学史料。卷六木部中有一栏《纸属》,专谈造纸,除引用一些前人著作外,还引用一些地方志中有关造纸的资料。应指出的是,书中引用的某些著作,如《天工开物》,在当时极其少见。再如《造化指南》,至今找不到原书。

《格物中法》刊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

《纸说》 撰者胡韫玉(公元1879—1947年),字朴安,安徽泾县人,生于清末。他参考一些历史文献并耳目所及,写成长篇的《纸说》,记载了安徽泾县等地出产的宣纸的制法。宣纸是我国名纸之一,清代以前很少有人谈及,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由胡韫主记载下来。

《纸说》分十部分:正名、原始、用料、详品、稽式、染色、辨明、分地、考工、故事。另附:纸工、宣纸说。它是从苏易简以来讨论纸的最全面的著作,对以前所积累的资料按传统方法作了概括,但是没有谈及20世纪初在新疆、甘肃等地发掘的古纸。书的附录部分《宣纸说》中,作者叙述了宣纸自唐以来的历史沿革,在对泾县枫坑、大小岭和泥坑产纸区进行实地考察见闻的基础上,概述了以皮纸为主的宣纸制造过程。

该书收入1923年作者自刊文集《朴学斋丛刊》第三册。

在我国丰富的历史典籍中,特别是地方志和笔记杂著中,也保存了许多关于造纸的资料,因篇幅所限,不再列举。此外,还有些著作,如旧题明代项元汴(字子京,著名书画收藏家)著《蕉窗九录》,卷首用很大篇幅论纸,又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也有论纸的内容,都毫无新意。所以均不在此一一介绍。

20世纪30年代以来,记载传统手工造纸技术的专著逐渐多起来。如1935年南昌人罗济自刊的《竹类造纸学》,全面而详细地叙述了江西著名产纸区——铅山竹纸土法生产技术,特别记述了作者使用黄蜀葵黏液作纸药的成功经验。1935年春,福建人林春和对福建各产纸区作了调查,详细记录了当地造纸历史沿革,纸的种类、产量、原料、设备以及造纸方法等。1941年,该调查报告用福建竹纸排版问世,并附以插图,名曰《福建之纸》。与《福建之纸》同类的另一部书是《四川手工纸业调查报告》,由调查人钟崇敏、朱寿仁、李权编著,1943年出版,主要介绍四川各地手工造纸情况。此外,云南、浙江也有手工造纸的调查报告问世。这些手工造纸调查报告,使我们获得大量生动的感性认识,成为研究我国造纸史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以外,清乾隆、嘉庆之际(公元1736—1820年),民间画工仿宫廷画师画法绘制的24幅工笔画,曾由在华西洋人带回欧洲,现藏德国。这批组画系统描绘竹纸制造过程,是比较少见的。1952年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的《18世纪中国造纸图说》(ChinesischePapierma-chereiim18JahrhundertinWortundMild)德文版,发表了这批组画的黑白照片,附简短说明。1993年德国柏林科学院出版社又发表彩色照片版,附研究论文,题为《18世纪中国造竹纸图说》(ChinesischeBambuspapierstellung.EinBilderalbumausdem18Jahrhundert)。这批画及其技术内容于19世纪初在欧洲产生过影响。笔者也曾对这批画作过研究,但中国国内还很少有人注意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