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篆法
篆法是篆刻艺术的基础,印章文字主要采用篆书,如何使入印文字既符合篆书结构规范,又能够适应印面的表现形式,使印章文字富有较高的艺术意蕴,是篆法所要研究的课题。
中国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图形化、线条化、笔画化三个发展阶段。篆书是最先形成的书体,正处在由图形化向线条化发展的过渡期,仍保留着图形化的特点,其点画、偏旁、部首、转折、结构造型都有一定的规范法度。掌握篆法就是要熟悉各种篆体的构成规律、造型特征、体势风貌。篆书作为通行的文字在秦代就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汉代以后还有相当数量的器物、建筑铸刻篆文,像权量、瓦当、钱币、碑额等。同是篆书,不同时代的人书写,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有唐篆、宋篆、元篆之称。刻篆宜精,识篆宜博。注意积累各种篆体,进而心记手摹,直到使各种篆体形象鲜明地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中,每临创作,当判定印文内容适合应用的篆体后,便能信手拈来,经营入印。这种学习是开阔知识境界的过程,也是积累艺术功力的过程。它是掌握篆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和学养。
恪守规范,可以说是2000多年印章发展史相沿下来的一条准则。凡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体现这一准则。强调篆法规范,并不排除在治印过程中,对篆文进行艺术处理。如为了布局的需要对笔画过繁的字作某些省简,对笔画少的字进行加重笔画或重叠偏旁等变化。汉代就注意到入印篆文同书写的篆体法书是有区别的。“说文篆刻自分驰”,在符合篆书规范的前提下,对某些篆文进行增减笔画、省略借用偏旁是艺术创作的手段,往往是艺术印章经营布局的匠心所在。这同不讲规范,凭借想象或拼凑偏旁部首,硬造篆字是完全不同的。
在一方印章中,同时杂用不同的篆体,是否符合篆法?对此,篆刻界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杂用篆体容易造成印面零乱,初学者尤不可取。另一种意见以实践作了回答,浙派印作,不但有不同篆体穿插,还杂用异体字,作为增强作品整体感的处理手段,这是浙派的创作特色。浙派篆刻艺术的盛行,可以说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经受历史考验和社会承认的回答。但是第一种意见也并非没有道理,艺术创作可以为了取得完满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正像浙派,杂用篆体而不零乱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这是高层面艺术造诣驾驭的结果,对于初学者来说,虽不妨大胆尝试,但更应把创作重心放在提高篆法修养上来。
书体和书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提倡谨守篆体规范,同鼓励适应时代好尚、发挥艺术个性、创立新的篆书风格并不矛盾。只有新的篆体入印,才能形成新的印风。篆刻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为了使这一传统艺术焕发青春,永葆生命活力,时代呼唤体现新时代精神的篆体出现。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批判地继承和弘扬祖国篆刻艺术遗产,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为了便于大家参考,现将篆书作简要的介绍。
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
甲骨文 又称龟卜文、贞卜文、甲骨刻文、契文等。商周时代崇信巫术,王室贵族凡举行祭祀、对外征伐、重大政事或进行田猎、预测气象、防治疾病等,都要事先举行占卜仪式,占后在龟甲、牛胛骨或鹿头骨上用墨或朱砂写出卜辞,然后用刃器将卜辞刻出或用漆写出,也有在刻后涂朱砂的。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有关商周时代政治、经济生活状况和历史事件的记载,成为研究商周社会和古代历史、文化科技的宝贵文献。同时又是现存的最古老的汉字书迹。
甲骨在1899年以前,被叫作龙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的村民在地下挖掘后,当作药材卖给中药铺。1899年清代光绪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当时的国家大学官员)王懿荣无意中看到龙骨上的刻痕,经研究确认为古代的文字。继而引起文化界的重视,开始搜集收藏,外国人也趁机收购,致使二万余片甲骨流散国外。90多年来陆续出土甲骨总数达15万片以上,统计文字5000余个,利用形、义、音结合的方法已辨读出的字有2000多个。著录、研究甲骨的著作达百余种,形成了历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甲骨学。我国从事甲骨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有王襄、董作宾、陈梦家、唐兰、张政烺、李学勤、李孝定、严一萍、饶宗颐等。
甲骨文在文字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甲骨文笔画平直,相对规范化;结构对称,重心稳定;构成规律主要有象形、假借、形声三种,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甲骨文的文法也和汉语语法基本一致。甲骨文的组字特点是笔画繁简尚无定则,形体不固定,写法也有反有正,有一字多形、偏旁增省和部位方向也无一定的规律。甲骨文的字形书体风格因时代和书写人的不同而有变化。甲骨学家根据贞人(书写卜辞者)等多种断代依据将商代甲骨文分为五期,现将商周甲骨文各期特点介绍如下:
商代甲骨多发现于河南安阳市,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已知这里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王都遗址,盘庚迁殷建立的殷墟。甲骨出土时多大量堆积在一起,只有少数是零星散落在殷墟宫殿遗址上的,可以推断甲骨是经卜刻之后,有意识地储存起来的。很可能是商王室当作文献档案保存起来的。
盘庚至武丁时期(公元前14世纪)书风雄伟,书写人为韦、亘、静、永、宾等;
祖庚至祖甲时期(公元前12世纪)书体严谨工整,书写者有旅、大、行、即等;
廪丁至康丁时期(公元前12世纪中后叶)字体粗率散乱,有错讹缺笔之作,书写人有荷、宁、彭、狄等;
武丁至文丁时期(公元前12世纪后叶)体势峻峭、风格多变,反映出从事书写的贞人增多,但多不署名;
帝乙至纣时期(公元前11世纪)书风规整端正、法度严谨。书写人有詠、黄、立等。
西周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北京昌平白浮、陕西沣西和岐山、扶风等地发现,总数两万余件,其中有字者不足500件。西周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卜刻方法及埋藏方式与商代甲骨近似,不同的是用锋刃的利器刻在龟腹甲上,卜甲多为体积很小的碎块。卜辞文字短少、字体纤小如粟粒,笔画细如发丝。最小的字仅有一毫米长宽,需借助5倍放大镜才能见及。陕西凤雏出土的周原甲骨写于西周文王至昭王时期(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0世纪后半叶),字体虽小而结构严谨,工整秀丽。雕刻技艺精湛,显示出运刀起止提顿自如的意趣。均无贞人署名。西周甲骨文始发现于1954年,对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文字考释及分期方面尚无公认的论述。
武乙文丁时期甲骨文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后,对书法篆刻艺术也产生深刻的影响,近现代有不少书法家书写甲骨文体,较有影响的是罗振玉和丁佛言。不少篆刻家吸取甲骨文入印,或取其笔画线条劲利峭拔,或扬其结构古朴简约,形成古拙而又具有新意的印风。
周原甲骨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吉金文。商周至战国时代奴隶主贵族在祭祀、宴会各种礼仪场合,使用的青铜器皿上铸刻的铭文。奴隶主贵族利用礼仪体现等级制度,维护统治秩序。礼仪仪式中应用的青铜器成为奴隶主贵族权力与意志的象征。在制造各种礼器时就以铸刻铭文的形式,记述制作器皿的原因(纪念某位祖先或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以及铸器人的姓名。
青铜铭文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历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同时,青铜器铭文又是当时语言的记录,保存着丰富的文字学、语言学的资料,深受学术界重视,对青铜铭文的研究已形成独立的学科——青铜器铭辞学。
商周铭文青铜器计已发现一万余件。铭文的体例、内容及字体都因时代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商到春秋时代的铭文均为铸造的,战国时代的青铜铭文多为凿刻在青铜器壁上的。铭文的铸造方法,据考古学家考证,是先据铭文在器皿上的位置,制作一块与器形相同的泥片。由善书的书史,用墨或朱砂写出铭文,再用刀刻出,形成阴文。待刻有铭文的泥片干燥定型后,贴附在器皿的内范上,印成阳文。等到整个器皿浇铸完成时,铭文就成了凹于器壁的阴文了。青铜器铭文先书后刻铸,较多地保留着墨书的书写痕迹,因此青铜器铭文书体的演变,反映着商周时期书法艺术的演变。
商代早中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的青铜器尚未发现铭文。盘庚迁殷以后,出现简短的铭文,一般在10字以内,有的仅有一二个字,大多是族徽图像、人名、父祖名,如“妇好”等。商代末年始有较长的铭文,最多的有30-40字,表明某因受赏而为父祖辈作器。铭文字体一部分为笔画露有起止锋芒,间有肥笔,体势雄伟;一部分形体细长,笔画挺拔,无肥笔,不露锋。以上两种风格的金文代表作见“司母戊鼎”铭和“戌嗣子鼎”铭。
西周早期金文(公元前11世纪至10世纪)盛行铜器铸铭风气,铭文增多增长,常见几十字、上百字的长篇巨制。铭文内容丰富,在颂扬祖德、记述功绩、受封赏的记述中保留了有关西周社会政治、军事、土地制度、社会变革等史料。文字结构严谨,方折笔画首尾出锋,有肥笔,突出提按的变化,被称为波磔体。可举“大盂鼎”铭为代表,全文29行291字,气势雄伟,字体大小结合章法行气错落有致,堪称金文法书精品。
西周中期金文(公元前10世纪末至公元前9世纪初)书体严整规范,笔画无波磔变化,两端平齐如圆箸,被称为“玉筯体”。“史墙盘”铭即这一时期金文代表,铭长20行290字,分布在纵格线的方形界格内,字体虽有参差,因字行间距相等,形成齐整的效果。
西周 “大盂鼎”铭文
西周后期金文(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字体匀称,结构和谐,规范化,标志着篆体的成熟。“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散氏盘”铭是这一期书法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金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列国兴起,各诸侯国纷纷自铸铜器,铭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吴楚地区字体修长秀丽,出现了笔画曲纡盘的图案意匠字虫鸟书;秦国书体转折圆润,轻灵秀美,笔画匀劲肯定,更具书写痕迹,进一步由籀书向书写便捷的小篆演变。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使用竹简,铜器铭文由书史转向装饰,铭文趋向简短,百字长铭极罕见。战国时期铜器铭文转向以凿刻为主,出现了工艺精巧的错金银篆文。
金文对近代书法篆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清代乾隆、嘉庆以后,大量的商周青铜器陆续出土面世,引起学术界的震惊,许多学者和书法家、篆刻家得以见到前所未见的古代艺术珍宝,纷纷从各自的领域从事对金文的研究和借鉴,这种学术时尚,使苍劲古朴的金石韵味成为书法篆刻艺术追求的美学风范。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