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印色
印色,也叫印泥,是用来钤盖印章的色料。使用印色盖印,是印章的封泥时代从东晋宣告结束以后,产生的新的钤印方法。从古至今,盖印所用的颜色分为墨印、青印、朱印三种。
墨印是用墨灰调蜜或用白矾研墨灰,使之成为浓汁,涂抹在印面上,然后打在纸、绢、布帛所写的公私文件上,作为执行、信守和权限的依据。据说唐代集贤院图书印就是墨印,墨色经久不变。目前从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经卷中,上面所盖的印章,虽然大多是朱印,但偶尔也有墨印的。另唐太宗的“贞观”、玄宗的“开元”两印以及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虽多用朱色的,也见有用墨色的,据此可参证唐人用墨印的说法是有所根据的。此外,墨印还有另一种用途。从宋至元明清各朝代,社会上流行一种习俗,就是在居丧期间即百日之内,盖私印不得用朱红色,须用墨印代替,称“丁忧印”。
青印,即石蓝色印。元代有用青印的。另清代会典事例中也有明文记载,明清时期凡遇国丧(即皇帝过世时),百日之内官印改用青色。民间居丧期间也有用青印的。乾隆时期画家方士庶(公元1692—1751年)在居丧期间,曾在他以前画过的画上盖了一方印文为“偶然拾得”的小方章,也是石蓝色的。
朱印的最早使用,史书记载是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启文就有用朱砂印在名字上面的,自称“司徒”。
朱印是用朱砂调制的,有水印、蜜印和油印。最初是朱印是用水和朱砂调制的,乍看鲜红,日久水性退尽,朱砂浮在纸上,很容易脱落。蜜印是用蜜与朱砂调制的,比用水调成的印色好多了,但蜜性退尽,朱色也容易脱落。元代开始,就已有用油和朱砂调制的印色了。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上,就已有油印色出现。但油印色的广泛使用还是在明代以后。油印色是用朱砂与篦麻油、艾绒调制。它的制作,要经过炼油、治艾、选砂、乳砂、配合等多种工序。用质量好的油印色所盖出的印章,颜色鲜红,经久不变。
传说清代乾隆时期有一种八宝印泥,钤于书画上,印文凸起,颜色鲜红欲滴。所谓“八宝”,是指印泥系用朱粉、辰州朱砂、柬埔寨红宝石、赤金粉、石钟乳、珊瑚屑、车渠粉、水晶粉八种上等原料做成的。上述传说中的“八宝”原料是否可靠,尚不可知,但从传世书画上所盖的乾隆时期的印章中,可见到那时的印泥确是红色沉稳而经久未变。
朱印的颜色有朱砂红、朱膘红、西洋红等。国内福建漳州、杭州西泠印社、北京一得阁以及上海等地都生产印泥,但清光绪以来至今,以福建漳州所制的朱膘红色印泥最负盛名。
存放印泥,不要放在金属做成的容器里,印泥与金属接触,容易变质。贮存印泥最好用磁印盒,不易透油。印泥用过之后,要将盒盖盖好,以防日晒使印泥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