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三节 北朝三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

《隋书》是唐初设立史馆后成于众手的一部官修史书。纪传和志分别由不同作者先后撰成。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命魏征等修隋史,参加修撰的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完成纪传部分55卷。其中序和论都是魏征所作。唐朝人把它与同时完成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合称为“五代史”。这五代史都没有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又奉命续修史志。起初由令狐德棻监修,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修成十志30卷,由长孙无忌领衔奏进。这10篇志虽然编入《隋书》,称为“《隋书》十志”,其实又可以单独流传,俗呼为“五代史志”,是与唐初修撰的五朝史相配合的。不过,它记述隋朝部分比较详细,对梁、陈、齐、周等都列举朝代名,对于隋朝则往往仅称帝号或年号,可见修撰时就是以隋朝为主的。

在唐初官修的几部史书中,《隋书》是写得比较好的,它叙事简明,体例严谨。魏征在主持修撰《隋书》纪传部分时,特别强调以史为鉴的思想,希望唐太宗能“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治”。帝纪部分记述文帝、炀帝、恭帝史事颇详,特别是对隋炀帝大兴土木,三下江都,挥霍浪费,荒淫残暴的腐朽生活记述翔实,对人民在苛政暴行下的反抗情绪,以及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具体情形,也有比较详细的如实记载,客观地揭露了隋朝灭亡的深刻原因,保存了大量可贵的史料。列传部分所载人物众多,资料相当丰富。例如《文四子传》记叙文帝的四个儿子骄奢淫逸争权夺利的放纵情形,有时直录口语,声口毕肖,颇能状写实情。《临孝恭传》记载了《欹〔qi七〕器图》及《地动仪经》等,保存了珍贵的史料。类似这样有重要价值的传记较多。

《隋书》十志历叙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时概括整个南北朝时期,甚至追溯到汉魏,而以有关隋朝的记叙为最详,学术价值很高,历来为学者所推重。《食货志》记载了自东晋以来按官品占有劳动力的制度、课役制度以及当时的货币制度。《刑法志》记载梁、陈、齐、周、隋五朝律书的编定和皇室立法毁法的情况,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某些特点。颜师古所撰写的《地理志》,以隋大业五年的版图为准,记载了全国的郡县户口、河渠水流、山川形势、建置沿革,以及各地的风俗物产,国内外交通状况等。《律历志》、《天文志》出于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李淳风之手,记载魏晋以来,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历法学家的成就和流派,并加以总结性的比较和评论。数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历法学家张子信和刘焯〔zhuo桌〕关于“日行盈缩”规律的探讨,还有汉魏以来历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情况,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音乐志》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各地以及国内外乐舞艺术交流的情况,说明了隋唐“燕乐”产生的历史条件。《经籍志》以隋东都观文殿藏书目录为依据,将所有图书区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各部之下再分细类,著录当时古籍的存佚情况。各类之后的小序和各部之后的大序共计45篇,概括论述各门学科的学术发展源流。它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总结了自汉至隋600年间我国图书的存亡情况和学术的演变,是古代目录学的煌煌巨著。它所归纳的四部分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清代仍基本沿袭未改。

《隋书》虽然质量较高,仍有一些为统治者讳的回护之文,例如文帝之篡夺,炀帝之弑逆,书中都讳而不书。至于记年失检、记事不一、编次失当等毛病,也都有所存在。中华书局点校本为目前最好的通行本,校勘详审,标点细致,便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