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时势易而立场旧的《清史稿》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全书529卷(初印本为536卷),包括本纪25卷,志135卷(初印本为142卷),表53卷,传316卷。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全面而详细地记叙了清代的人物、史事及典章制度等,是一部纪传体的大型清史著作,也是一部未能正式定稿即仓促付印的史书。
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被迫退位。1914年北京政府设立清史馆,命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为总纂。1919年缪氏去世,由柯劭忞继任。其下设有纂修、协修及征访等职,参与撰史的学者达八九十人。当时军阀混战,政局多变,经费不足,纂修工作进展迟滞,始终难于定稿成书。后来慑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在北洋军阀支持下,由袁金铠主持刊印,金梁任校勘,于1927年将未定之稿匆忙付印。
《清史稿》所依据的史料不少。举要而言,《清实录》、蒋良骐《东华录》、王先谦《东华录》、朱寿朋《光绪东华录》以及《宣统政纪》等书是撰写本纪的依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清文献通考》以及刘锦藻的《清续文献通考》等书是撰写志的依据。《清史列传》、《耆南类征》、《碑传集》、《续碑传集》以及各家论文集等书是撰写列传的依据。这些当年修史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今天大多还完整保存着,可与《清史稿》互相参照阅读。比较而言,《清史稿》毕竟经过整理提炼,最为简括扼要。
由于集中整理了清代的重要史料,《清史稿》至今是研究或学习清史的基本参考书。但是,其错误和缺点也十分严重。本书虽然修撰于民国年间,但其修撰者大多是清朝遗老,复辟思想十分严重,顽固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对清朝皇帝的腐朽统治时加美化赞颂或粉饰回护,而对反清人物和史事则一概加以贬斥,如凡明代后裔及遗民举兵抗清的,书中均称为“贼寇”,甚至民族英雄郑成功也被称为“海寇”。尤其肆意诋毁辛亥革命和农民起义,把武昌起义诬蔑为“革命党谋乱”和“兵匪构变”,攻击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说“中国危亡,实兆于此”。清朝遗臣死于民国初年的,书中均只写甲子,不用民国纪年,其立场观点的错误十分严重突出。《清史稿》另一严重缺陷为昧于世界发展大势,孤立片面地讲史,它主要只是概括利用了反映官方立场的清代国史馆的部分资料,由于时局动荡,没有充分利用十分丰富的其他资料。全书受编撰者顽固守旧的政治立场和狭隘眼光的限制,对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国内进步势力的蓬勃兴起一概视而不见,不作反映。对于清朝统治集团的先世事迹也尽量隐讳不书,损坏了史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至于记事重复错乱、前后失于照应等技术性问题,书中更是所在多有,难以逐一列举。
该书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是其体例能不受旧史成规的限制,适应清朝社会的发展情况,增添了新的例目。如《交通志》、《邦交志》就是过去各史所没有的。《交通志》还包括了清末出现的铁路、轮船、电报、邮政等新的事物。《选举志》中列“新选举”一篇,也是适应时代特点新增的篇目。书中的各项大臣年表,《藩部世表》、《交聘年表》等也编得切于实用,方便查检。《清史稿》就其各部分分析而言,志和表较有用,本纪简略,列传最差。
《清史稿》于1927年8月开始付印,1928年夏全部印成,共印1100部。史馆中人发现印成之书与原稿多有不符,原来是付印前为金梁私下偷改。大致说来偷改的列传时间上以光绪、宣统两朝为多,内容上以《儒林》、《文苑》为多。尤其重要的是对张勋、康有为二人,史馆原定暂不立传,金梁却将二人的传记底稿合为一卷,编为列传卷260,并将张彪之事附于张勋传之后,而将原置于本卷的劳乃宣、沈曾植传合并到前一卷中。又《艺文志序》被删节割裂,颇失原意。史馆发现问题以后,就其中较重要者进行了抽换,并改正了卷首的职名表,删去金梁私撰的《校刻记》,使窃改问题稍得纠正。但是金梁已先将印成之书偷运400部至沈阳,《清史稿》于是有关内本与关外本的区别。后来金梁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和伪满国的卵翼下,依据关外本重印此书,增加了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人的传记,删去《时宪志》中的八线对数表,减少七卷,这就是关外二次本。以上是《清史稿》旧有三个版本的由来。因为关外二次本列传内容较多,中华书局校点此书时,就以关外二次本为底本,附注他本异文,出版了目前比较完善又便于阅读的新版本。
附:二十五史概况表 (附清史稿)
)
各史名称 | 修撰者 | 总 卷 数 | 分 卷 情 况 | 备 注 |
本纪 | 书志 | 表 | 世家 | 列传 | 其他 |
陈 书 | 唐姚思廉 | 36 | 6 |
|
|
| 30 |
|
|
魏 书 | 北齐魏收 | 130 | 14 | 20 |
|
| 96 |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50 | 8 |
|
|
| 42 |
|
周 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50 | 8 |
|
|
| 42 |
|
隋 书 | 唐魏征等 | 85 | 5 | 30 |
|
| 50 |
|
南 史 | 唐李延寿 | 80 | 10 |
|
|
| 70 |
| 以上唐代称十三史 |
北 史 | 唐李延寿 | 100 | 12 |
|
|
| 88 |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200 | 20 | 30 |
|
| 150 |
|
新唐书 | 北宋欧阳修、宋祁 | 225 | 10 | 50 | 15 |
| 150 |
|
各史名称 | 修撰者 | 总 卷 数 | 分 卷 情 况 | 备 注 |
本纪 | 书志 | 表 | 世家 | 列传 | 其他 |
史 记 | 西汉司马迁 | 130 | 12 | 8 | 10 | 30 | 70 |
|
|
汉 书 | 东汉班固 | 100 | 12 | 10 | 8 |
| 70 |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 120 | 10 | 30 |
|
| 80 |
|
三国志 | 西晋陈寿 | 65 | 4 |
|
|
| 61 |
| 以上唐以前合称三史 |
晋 书 | 唐房玄龄等 | 130 | 10 | 20 |
|
| 70 | 载记30 |
宋 书 | 南朝梁沈约 | 100 | 10 | 30 |
|
| 60 |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59 | 8 | 11 |
|
| 40 |
|
梁 书 | 唐姚思廉 | 56 | 6 |
|
|
| 50 |
|
各史名称 | 修撰者 | 总 卷 数 | 分 卷 情 况 | 备 注 |
本纪 | 书志 | 表 | 世家 | 列传 | 其他 |
旧五代史 | 北宋薛居正等 | 150 | 61 | 12 |
|
| 77 |
|
|
新五代史 | 北宋欧阳修 | 74 | 12 |
| 世家年 谱1 | 10 | 45 | 四夷附录3、 考3 |
宋 史 | 元脱脱等 | 496 | 47 | 162 | 32 |
| 225 |
| 以上除《旧唐书》《旧五代史》外,宋代称十七 史。 以上除《旧唐书》《旧五代史》外,明代称二十 一史。 以上除《新元史》外,清代钦定二十四史史。 民国初年加《新元史》称二十五史。 |
辽 史 | 元脱脱等 | 116 | 30 | 32 | 8 |
| 45 | 国语解1 |
金 史 | 元脱脱等 | 135 | 19 | 39 | 4 |
| 73 |
|
元 史 | 明宋濂等 | 210 | 47 | 58 | 8 |
| 97 |
|
新元史 | 民国柯劭忞 | 257 | 26 | 70 | 7 |
| 154 |
|
明 史 | 清张廷玉等 | 332 | 24 | 75 | 13 |
| 220 |
|
清史稿 | 民国赵尔巽等 | 529 | 25 | 135 | 53 |
| 3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