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出于一人之手。作者陈邦瞻,字德远,明代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进士出身,曾担任过兵部左侍郎等官职。在陈邦瞻之前,有冯琦起草的《宋史纪事本末》和沈越编录的《事纪》,都是用纪事本末体裁记叙宋代历史,这两部书都没有完成。经人倡议,陈邦瞻将冯琦和沈越的书加以增订,合为一编,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604年)着手编撰,大约历时一年左右,全书完成。共有109个事目,约60万字。《宋史纪事本末》刊行以后,陈邦瞻又用一年左右时间,写完了《元史纪事本末》初稿,由臧懋〔mao茂〕循参加订补。臧懋循主要补写了一篇《律令之定》。全书有27个事目,约10万字。书前《凡例》说明,以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宋朝灭亡以前之事归入宋编,朱元璋起兵以后之事列于明史,所以《元史纪事本末》内容比较简略。
《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在取材上主要参考了明代官修的《续通鉴纲目》和理学家薛应旂的《宋元资治通鉴》,因此思想观点比较陈旧落后,其仇视农民起义、反对变法革新、崇尚理学、维护封建纲常名教等消极倾向比较严重。但是,这两部书记述了宋元两代历史的大概轮廓和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选题立目和组织编纂上,作者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元代官修的《宋史》有500卷之多,关于宋代的几部著名史籍都文字浩繁。官修的《元史》也比较杂乱,因此,初学者无不感到十分困难。陈邦瞻的这两部书,以较少的篇幅,按历史事件立目,把大量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确实表现出纪事本末体那种“前后始末,一览了然”的特色,叙事条理分明,易于掌握。两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对于宋元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辽、夏、金和吐蕃、广源等少数民族的历史,都有概括的叙述。关于典章制度、营田治河、学校科举、礼乐封祀、天文历法、学术宗教等,也都有专篇记载。重大的农民起义,例如宋代提出“均贫富”口号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的王则和方腊起义,还有钟相、杨幺起义,以及元末的红巾军大起义等,书中也都有专篇叙述。至于民族矛盾和战争问题;对于守土卫国、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忠勇之士,如宋代的寇准、李纲、种〔chong崇〕师道、宗泽、岳飞、陈亮等,都持表彰肯定的态度;对于侵略扩张的行为,例如元世祖对日本与占城等地的用兵等,则持否定态度。另外,由于成于一人之手,两书的叙事得以衔接,互相照应,很像一部书的上下编。
崇祯年间,江苏太仓的文学名士张溥为这两部书逐篇撰写史论,附于正文之后,并重新刊版,改成以篇为卷。后来流传较广的许多版本就是根据张溥改编本刊刻的。中华书局近年印行了这两部书的标点本,改正了旧本的一些脱误,较便于阅读。
清代光绪年间,李铭汉、李于锴父子二人编撰《续通鉴纪事本末》,共110卷。于陈邦瞻的两部书之外,增补史实较多,特别是辽、夏、金部分,可以和上述两部书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