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勤工俭学的兴起
(1)俭学风与留法俭学会
1901年,李石曾、夏坚仲、张静江等人官费赴法留学。两年后,李石曾的好友吴稚晖由于宣传反清,被清廷追捕,亡命英国,他与几名留英学生一边做工,一边求学。1907年,他赶赴法国巴黎与李石曾等人汇合在一起试验节俭生活。同年,蔡元培与同学数人自费赴德,实行俭学。在这些人的试验倡导下,一股俭学风在留欧学界兴起。而当时的中国教育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很落后的,广大青年求学就业的要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对去法国留学很感兴趣,认为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摇篮,资产阶级文明的样板,要建立共和国,向国内输入世界文明,必须去法国留学。但政府财政紧张,无法官费派遣,于是1912年2月,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发起组织了留法俭学会,该会的宗旨是:“以节俭费用,为推广留学之办法;以劳动朴素,养成勤洁之性质。”规定“自往留学者,或尽义务于本会者,无论男女少长均得为本会会员。”会约中还提出入会会员要填写入会志愿书,要遵守会中的纪律,如不狎妓、不赌博、不吸烟、不饮酒、不做一切丧生耗财之事。同时会员要承担会中的义务,准备一定的学费,还讲明了赴法留学的程序、所学课程、所需衣物以及注意事项等等。俭学会主要任务是负责向想要赴法俭学者做介绍和联络工作,会址设在北京,只有一间办公室,室内有一张办公桌和一部电话。俭学会成立后,编印了《法兰西教育》一书,分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指一般的小、中、大学)、科学教育与文学教育(即文科和理科学校)、卫生教育与实业教育(包括医科、农业、工业、工程)、美术教育与音乐教育、教育学与群学教育(系指师范学校和社会学校)等内容。介绍了法国教育的情况。1912年5月15日,《北京日报》刊出了俭学会的特别广告,欢迎青年入会。上海的《民立报》也刊出了吴稚晖的《答友人同学留法俭学会书》,宣传说法国是当时世界上的民智民气先进之国,社会风气简朴,科学文化发达,要向西方学习,以留学法国为最合适,具体办法是俭学式留学,每年仅用五六百元钱,是留学英美费用的1/3,以此为动员广大青年赴法俭学大造舆论。
为了落实留法俭学会的工作,由李石曾、吴稚晖、汪精卫、吴玉章、张继等人发起在北京成立了留法预备学校,由齐如山主持校务。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大力支持,并专拨一校舍给他们。这所学校除华人教师外,法国人铎尔孟自愿担任教师,凡俭学会会员均可入此校,以六个月为一期,期末进行考核,及格者发给证书,定期赴法。每个学生可在学校预备一至二年。学校所开课程为法文、中文、算学及应用学识,旁及公共卫生及欧洲风俗。该校实行男女同校,学生要遵章守法刻苦求学。为养成勤俭的习惯,“校中同学皆轮流值日,自操工作,除庖人以外,别无佣工”。学校有严格的纪律,注意改良气质,造成纯正的品格。1912年5月26日该校正式开学,招收了郑毓秀、徐海帆等60多人,到11月底,这些学生完成预备学业如期毕业,取道西伯利亚乘火车赴法留学。1913年6月初,第三班学生20余人又完成预备学业,踏上赴法留学的征途。与富家子弟相比,许多较为贫苦的青年成了留学生,这在中国影响是很大的。在1913年这批俭学生中,有北京贫儿院两人,一个叫张守正,一个叫杨宏远,都刚12岁,另外还有北京平民学校两位女教员。出发那天,平民学校有40多人前去车站送行,他们唱着自编的歌曲,气氛隆重热烈。
第二批俭学生到法国后,分别进入普通中学和实业学校俭学。当时留法俭学会发起人的计划是很宏大的。据吴稚晖说:“昨日与校中主持人齐如山先生闲谈,在发起人张静江、李石曾、汪精卫、褚重行先生之意:彼等在法国,希望于五年内,将有3000学生由俭学会西去。”留法俭学会的工作对推动赴法俭学活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后不久,四川由吴玉章、黄复生等人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在成都也办了一所预备学校,方法与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大致相同;上海由吴稚晖、张静江发起成立了留英俭学会。在留法俭学会的组织下,短短几年留法人数达120多人,还有举家赴法俭学的。后来,留法工作由留法勤工俭学会来进行。
(2)华工教育的开展
1909年,李石曾、齐如山等人在巴黎创设了中国豆腐公司,所生产的豆腐很受法国人士欢迎。后来,李石曾从家乡河北高阳招来工人30多人进入他创办的豆腐厂生产各种豆制品。当时这些华工只念过小学和私塾,不懂法文,工艺知识也很差,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劳动效率,李石曾便让他们白天做工,工余组织他们学习法语和科学知识,这样华工既有了经济收入,又提高了工艺水平,尤其是了解了当时世界上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各种社会思潮,这是在国内所不能达到的。1913年法国地浃泊人造丝厂需要工人,由齐如山以“劝工公司”的名义,从国内招来48名工人。到厂后他们白天做工,工余学习,效果显著。这种被称为“以工兼学”的制度得到了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赞赏。他们参观了该厂,并写文章介绍这一做法,认为“以工兼学”有能使华工开阔眼界、受到教育、学到技术、赚到金钱等八大好处。这一制度为家境贫寒而又想外出求学的青年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也就在这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的法国急需大量从事生产劳动和后方勤务的工人,于是提出在中国招募华工,北洋政府答应了这一要求。李石曾趁机以俭学会名义同法国招工局谈判,并达成协议由俭学会代为向国内招工,并提出了四条招工条件,其中规定:华工与法国工人必须同等待遇,须设工人教育。法方同意了这些条件。而此时,在法国的俭学生李广安、张秀波等人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把“俭学”和“以工兼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勤工俭学”的口号,并在1915年6月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以“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该会会员中,以工求学者为实行会员,资助以工求学的为赞助会员。此会一成立,入会者很踊跃,最多时达近千人。勤工俭学会广泛开展宣传和华工教育活动。在宣传方面,他们出版了《勤工俭学传》,每月一期,用中文和法文刊出,内容为介绍艰苦劳动自学成才的名人事迹、宣传勤工俭学的意义。还发行《华工杂志》,每月两期,反映华工的呼声,宣传开展勤工俭学的重要性,月发行量达二三千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数年,陆续赴法的华工达15万人之多,他们到法国后,有的修路,有的运输粮食弹药,有的在工厂制造枪炮,有的挖战壕,有20000多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时,法国工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比较先进,而大批华工的知识水平较低,工作起来困难较大,加上语言不通,写信看报、记账交往等都不方便,于是在法方的协助下,开展了对华工的教育。教育以业余为主,形式有以下几种:
a 在华工的居住地开设补习学校,学习中文、法文及机械知识,教师大都由留法的中国俭学生担任。这样的学校后来发展到20多处。
b 在住所及厂内开课讲授,每天工作七小时,上课一小时,不扣工资,教员多是本厂重要的工程师。学习工厂管理,组织效率及机械、冶金、钢铁的性质,英文等课程,仿照大学制度。一些有条件的工人还组织起来,集体聘教师直接到宿舍授课。
c 成立华工学校。华工学校由华法教育会与留法勤工俭学会合办,于1916年4月3日开学,第一期招收学员24人,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华工。课程设法文、中文、算学、普通理化、图画、工艺、卫生、修身与公共组织等科。蔡元培编辑了德育和智育讲义40讲。法国政府对此十分支持,专拨校舍,并每年给予一万法郎的经费。
华工教育的逐步展开,使勤工俭学从理论宣传转到了实际行动,并逐渐得到发展。广大华工“以勤工之积储,为求学之资斧”,集工学于一身,显示了“亦工亦学”的强大生命力,为赴法留学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