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中国古代书籍的插图版画

在这种版画艺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套印技术也进入这块园地。像程大约彩色套印的《程氏墨苑》,是早期的 一版多色敷彩套印的作品。到天启、崇祯时,当时多才多艺的武英殿中书舍人胡正言,心灵手巧的吴发祥等进一步创造了“饾〔dou 豆〕版”和“拱花”的技法,为雕版印刷,特别是版画艺术,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所谓“饾版”,就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雕刻一块小木板,然后依次套印或迭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版画。这样的作品,其色彩的深浅浓淡、阴阳向背,几乎与原作无异。北京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就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这种技法。如荣宝斋所印《韩熙载夜宴图》,据说就雕有1000多块大小不等的画版,这种画版,有如饾饤〔ding 定〕,所以称为饾版。所谓“拱花”,就是用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鸟类的翎毛、大自然的山川、天空的行云、地上的流水、庭院的雕栏、室内的几案等,富有立体感,使人看去更觉真实、自然。这种技法的特点,就是使印纸拱起花纹,所以称为拱花。将这两种技法结合在一起运用,就称为饾版拱花。蜚声中外的《十竹斋笺谱》、《画谱》及《萝轩变古笺》用古妍绚丽的色彩,明快流畅的刀法,精湛自然的饾版拱花套印技术,在中国版画史上独树一面旗帜,引导版画艺术向新的境界发展。

这一时期的版画艺术还有个新特点,即当代的名画家与当时的名刻手,能相互配合,紧密合作。例如,画家在作画时就考虑到版画的特点而调整自己的线描,刻手在操刀施刻时也注意保留画家的风格与技法,因而在明代晚期产生了一批不朽的版画作品。如《顾氏画谱》,记录了自晋朝顾恺之,一直到明朝的孙克弘、王廷策等人的丰富多采的画法和创作风貌。新安黄凤池手辑的《雅集斋画谱》,提供了山水、花鸟等各方面的画法与技法。《诗余画谱》出于徽派名工之手,一图一词,相映成趣。著名画家陈老莲画的《九歌图》、《鸳鸯冢》等,更给明代晚期的版画增添了无限光彩。

清代武英殿所刻官方版画,多是清初政治的反映。如钦天监五官正焦秉贞手绘,鸿胪寺属班朱圭付刻的《耕织图诗》,王翚〔hui 挥〕、宋骏业、冷枚、王原祁等创作的《万寿盛典图》,乾隆时两江总督总理河防大臣高晋集辑的《南巡盛典图》,以及《八旬万寿盛典图》、《圆明园诗图》、《避暑山庄诗图》、《皇朝礼器图式》、《皇清职贡图》、《棉花图》,西洋郎世宁等绘制的乾隆《十六战功图》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清朝初年政治生活的现实。特别是这一时期一些供奉内廷的画家,深受西洋画法的影响,在写实、构图等方面,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画法相结合,创作出许多形象逼真,透视科学,布局清晰的好作品。这是清初官刻版画不同于传统版画的特点。

清初,民间版画在明末版画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如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大画家萧云从绘刊的《离骚图》,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绘刊的《太平山水图》,不但在人物表现方面继承了前代优秀传统技法,在置陈布势中又创造了新的风范,显示了独特的风格。

这里有个特别值得一提的艺术杰作,就是《芥子园画传》。它是继明末《十竹斋画谱》、《笺谱》、《萝轩变古笺》之后,用饾版拱花技法彩色套印的一种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画谱。《芥子园画传》是在李渔李笠翁指导下编刻的。李渔生当万历末年,浙江钱塘人。中年身经明王朝的覆灭,入清便以明末遗民的身份周游天下,养成了任侠豪放的性格。晚年定居南京,筑别业一所,地止一丘,故以芥子名之。《芥子园画传》共分三集,流行很广,影响深远。

在清初官私版画大力发展的同时,插图版画,在戏曲小说中也有了别具风格的发展。如康熙时刻的《隋唐演义》,插图就有百幅。其他如《封神演义》、《东西汉演义》、《东西两晋志传》、《西游真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题评》、《水浒后传》、《玉娇梨》、《平妖传》、《三国志演义》、《忠义水浒传》,及戏曲中的《秦楼月》、《桃花扇》、《长生殿》、《天马媒》等,都有多少不同而艺术水平很高的插图版画。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书籍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画法各异、雕刻精良、印刷精美的插图版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留下来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表明中华民族在书籍装帧艺术上,很早就注意到插图的设计,并不断发扬光大这种艺术思想,使中国古书,特别是那些带有精致插图的古书,显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