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装书衣之外,古人为了进一步保护图书,使之防尘、防潮、防晒和长期保持平整,还有给图书做函套、函盒的传统。此风南北朝时已然。函是封闭的意思,函套、函盒就是用布套、锦套、木盒将书封函起来,免受尘封潮浸日晒之灾。
布函或称布套,当由简策时的囊也称帙演变而来。简策流行时,编简从尾向前卷起后,捆好要放入布囊或筐箧中,以便保管。后来纸书代替了简策,但卷轴装却是直接继承了简策的装式,所以仍用囊帙以盛之。到书籍装帧以册叶式为主时,则函套、书盒便慢慢兴了起来。其实仍不失囊帙的用意。布函、锦套大约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四合套,一种是六合套。所谓四合套,就是切割草版纸与书的薄厚、宽窄、高低相一致,用布条将其粘连成型,再裹包布面或锦面,在左边书口一侧加连书别,将书的上下左右四面全部装裹,只露着天头地脚,所以称为合套。如果将天头地脚也包裹起来,就是包封了六面,所以就称为六合套。四合套也罢,六合套也罢,上下左右折叠后,总有折叠之余幅在一函书的书衣正面交汇。交汇的草板纸如何在这儿形成平面,古人在这块方寸之地匠心独运,将它们切割成月牙、云头,以彼此相交插、相勾连。所以又称月牙套、云头套。
比函套更讲究者,便是做木盒。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说:“李阳冰云:‘纸常阅,宜深藏箧笥,勿令风日所侵。’”这里的“箧笥”就指的是书箱、书盒。古人给书做盒,用料也有讲究,檀木、楠木、樟木、梓木、稠木、银杏木、苦楝木等都有人用过。但最好是楠木与樟木配合使用为佳。楠木并不太硬,也不太重。但木理花纹美观,木质色泽典雅,书卷气极浓。且能防潮防水。据说楠木泡在水里,水不能侵,所以皇家宫寝常用楠木为柱,便取其柱头不易受潮而腐朽。以樟木为板,上下夹书,使书平整。且樟木清香,防虫避蠹,保护图书。两者配合,集典雅、清香、防虫、防潮于一身,又是美与用的结合。至今北京图书馆的特级、甲级善本书,仍是如此的函盒,其珍贵与书相匹配。
当然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布套、函盒的使用不能千篇一律,胶柱鼓瑟。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采取不同形式。孙从添《藏书纪要》说南方雨量多,空气湿,“书套不用为佳,用套必蛀。虽放于紫檀香楠匣内藏之,亦终难免”。所以他指出南方之藏书“用夹板夹之最妥。夹板以梓木、楠木为贵,不生虫,不走性,其质坚而轻。花梨、枣木次之,微嫌其重”。而北方少雨多风沙,防尘任务重,所以可用四合套、六合套,乃至于各种木料的函盒。可见是否做盒还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