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菩提达摩及其“壁观”
当其他各宗相继走向衰退之际,禅宗却异军突起,逐渐取代其他各宗的地位,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在佛教思想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认为通过将心专注于某一点上,静坐思维,可以有效制约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事物的诱引,解决所谓去恶从善、由痴而智和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
早在北魏时期,以研究和修习“禅”为目的的禅学内部已出现若干派别。相传菩提达摩(简称达摩)自南印度泛海而来,进入北魏境内,在河南嵩洛一带教授弟子,提出一种新的禅法,开创了全新的禅学派别。他的传法活动为后来禅宗的建立做了准备。但围绕着达摩的事迹,历史上曾出现不少神话和传说。
据伪经①《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但他实际上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手持一枝金色菠萝花向与会大众展示。当时在座弟子对此都表示迷惑不解,只有站在他身边的摩诃迦叶默默神会,破颜微笑。释迦牟尼知道迦叶可以担负重任,于是当众宣布,将“正法眼藏”(普照一切的根本佛法)付嘱迦叶。这种说法具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后来的禅宗认为,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要弟子们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迦叶破颜微笑则是暗示他得了佛的思想精髓。因而,迦叶也就被列为禅宗在印度的第一代祖师,而禅宗的渊源便可以直接上溯到释迦牟尼。
类似的神话不断出现。据说,当“正法眼藏”由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传给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时,般若多罗对他说,希望你在我去世之后60年,将此“正法眼藏”传到中国去,以普利众生。同时还送给达摩偈〔jie杰〕颂②一首,其中两句是:“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跨水”,暗指达摩将渡海东行;“逢羊”,则预示他将在广州(羊城)登岸;而“渡江”,说的便是横渡长江去北方传法。根据这一预言,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526年)航海东来,抵达南海(今广州)。当时南海刺史萧昂热诚接待了他,并上表梁武帝。梁武帝派人专程迎达摩至金陵。梁武帝的奉佛,主要致力于建寺、造像、写经、度僧,因此当他见到达摩时,便问道:“我做了这么些事,有多少功德?”不料,达摩却回答说:“一无功德可言。”梁武帝又问:“为何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达摩因见话不投机,决定离开金陵,北上中原地区。
又据传说,达摩离开王宫后,梁武帝把他俩的问答对话告诉了师父志公禅师。志公听后,对梁武帝说,达摩的开示好极了,他便是观音菩萨派来传授“正法眼藏”的。梁武帝深感懊悔,当下派人追赶达摩。达摩正走到江边,回头忽见一队人马赶来,随即手折一枝芦苇,掷于江中,随后脚踏芦苇,悠然渡江北去。这就是著名的“一苇渡江”故事。后代文人常以此作为诗画的题材,影响广泛深远。
正如“拈花示众”、“跨水逢羊”等传说缺乏史料的真实可信性一样,“一苇渡江”也只是出于后世禅僧们的想象。事实上,流传下来的有关达摩生平事迹和禅学思想的记载,大部分出自禅宗成立后禅僧们的虚构。比较可信的看法是,达摩自南印度泛海而来,登陆于南方沿海,并于刘宋后期进入北魏境内。据推测,他大约卒于公元530年左右,活了100多岁。
作为神话传说的延续,为了突出达摩的坐禅功夫(实际上这正是后来禅宗所激烈反对的),后人又编造了“九年面壁”的故事。说的是达摩折苇渡江后,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前后九年。时代愈后,传说也愈奇。如说在少室山的五乳峰上有一个“达摩洞”,达摩就曾在那里面壁九年,连鸟儿在肩上垒起了巢也全然不察。
事实上,在较早的历史记载中,尚未出现达摩于少林寺面壁九年之说。达摩弟子昙林只说过他“远涉山海,游化汉魏”(《菩提达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在北魏境内传法。著名史学家道宣也只说他“北渡至魏”,“游化嵩洛”(《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在嵩山、洛阳一带教化弟子。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所建的寺院,佛陀是该寺的第一任寺主,继佛陀任寺主的是僧稠。达摩禅与佛陀、僧稠一系的禅在当时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达摩不可能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产生上述传说的原因,主要是禅宗取得优势地位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自然地把当时已颇具名声的少林寺列为祖庭了。
我们认为,达摩虽然没有“面壁九年”,但是确实提倡过一种“壁观”禅法,只是这种“壁观”与“面壁九年”并不是一回事。
昙林指出,达摩禅法的一大特色是“安心”,“安心”的内容是“壁观”。所谓“壁观”,即心如壁立,并非面对墙壁而“观”。道宣说,达摩禅的内容是“凝住壁观”,“凡圣等一”,“与道冥符”。认为所有人在佛性上是平等的,若通过“壁观”修行,便可以达到“与道冥符”,即自身与佛性相契合,从而进入佛的境界。唐代佛教学者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总结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安心”,指安心于佛教真理;“外止诸缘”,指完全停止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内心无喘”,指在禅定中连自己的呼吸也感受不到。总之,达摩禅的核心是,认为众生本具佛性,只要凝住壁观, 屏除杂念, 由定发慧,便可达到佛的境界。
——————
注释:
①按佛教传统观念,只有记载佛的言教的典籍方是怫经。虽然古印度和西域也有假托佛说的经典,但中国佛教徒一概视之为真经。六朝时期,中国佛教出现假托佛说而自撰经典的热潮.其中明显为假托者,即名“伪经”;被怀疑为假托者,名为“疑经”。
②偈颂,佛经体裁之一。由固定字数的四句组成的通用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