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还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火绳枪研制专家,他就是赵士桢。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大约出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他的祖父名叫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副,博学多才,工诗词,精书法,曾参加《明会典》的编纂。赵士桢自幼受祖父的熏陶,亦擅长书法。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赵士桢因善长书法被授为鸿胪寺主簿,任职18年,后受召入直文华殿,至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晋升为中书舍人,任职10余年,大约在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去世。
赵士桢从小生长在海滨,家乡常受倭寇的袭击,备受其苦。他关心国家前途,注意研究军事及火器技术书籍,从戚继光和胡宗宪的部下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况,从因进贡而留居北京的噜密国(又称鲁迷国,今土耳其境内)掌管火器的官员朵思麻处,见到了噜密铳,并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向朝廷进献了他对该铳的仿制品。之后,他又历经艰难困苦,自己筹集钱财,先后制成10多种火绳枪及其他火器、战车。更为重要的是,他以多种文体,撰写成《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研制火器的论著。后来人们把这些论著合在一起,总称《神器谱》。
最早的《神器谱》为万历刊本,后来又有多种刊本。1974年,日本古典研究会在《和刻本明清资料集》第六集中,刊印了五卷本的《神器谱》,比较集中全面地搜集了赵士桢的主要著作。万历刊本《神器谱》共五卷,约六万多字,附图200多幅,集中反映了赵士桢在各种火器,尤其是在各种火绳枪的研制与使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有噜密铳、西洋铳、掣电铳、鹰扬铳、旋机翼虎铳、三长铳、镢铳、锨铳、轩辕铳、九头鸟铳、连铳等单管火绳枪,以及迅雷铳、震叠铳等多管火绳枪。同时,书中还绘制了噜密铳、西洋铳和迅雷铳的各种射击姿势,便于士兵进行射击训练。为了控制火箭的发射方向,赵士桢还创制了一种形似短枪的“火箭溜”,其上刻有滑槽,以安放火箭,这种滑槽具有导轨的作用,保证火箭射出后能按预定方向飞行。此外,还有火器战车的研制及其使用方法的图形。
《神器谱》不但记载了赵士桢创制的各种火器,而且还反映了赵士桢发展火器制造的思想。他多次上奏朝廷,请求制造火器,把发展火器制造提到战略的高度。他指出,海中之国日本,祸胎已萌,在蚕食朝鲜之后,必然会“尽朝鲜之势窥我内地”;北方游牧民族与内地仅有长城一墙之隔,内犯之势必不可免,只有大力发展火器制造,才能“挫凶锋”,“张国威”;因此,制造火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对国家有万世之利的大计。他主张研制火器“必须因时而创新”,出奇而制胜。他要求火器制造部门要选用技精艺熟的工匠,制造精利的枪炮,不可有丝毫差错。他极力反对浪造浪用火器,指责市井庸碌之徒粗制滥造,从中牟取暴利的丑恶行径。
《神器谱》还反映了赵士桢使用火器的思想。他认为火器要因时而用,要选择适当的战机,不可因浪战浪用而失去应有的作战效果。在使用火器时要因敌而变化,实施快速突击,使敌猝不及防;要虚虚实实,使敌人不知其奥妙;要注意奇正变换,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密集的敌人来至二三里内时,先以佛郎机炮、噜密铳、迅雷铳逐次射敌,挫其凶锋;待敌溃退时,持单兵火器与冷兵器的士兵要在近战中歼敌。赵士桢主张使用火器要与战车相结合,使“车凭神器以彰威,神器倚车而更准,或鼓行而前,或严阵待敌,或趋利远道,或露宿旷野,坚壁连营,治力治气,无不宜之”(《神器谱·神器杂说》)。如果车铳结合的战术运用得当,那么敌人就不能恃其凶悍,敌骑就难以随意纵横驰骋,弓箭就会失去其劲疾,坚利的刀甲也就无法发挥其作用了。如果制造战车的人也能了解它的用法,那么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再加上将帅善于指挥,士兵技巧熟练,那么就会充分发挥其自卫坚守和进攻破敌的作用了。赵士桢还建议编练车营,这样在防守时就能用战车作为壁垒,进攻时用战车实施冲击,遇到江河可用战车作为舟桥,在森林茂密之地可用战车防卫两翼,使战车在白天和黑夜,在旷野和险要之地,都能充分发挥其战斗作用。像赵士桢这样身无疆场之职,肩无三军之任的火器专家,能如此精通火器使用的战术是绝无仅有的。
(4)明末火器研制家及其对西洋大炮的引进、仿制和使用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聚居于我国东北的建州女真族迅速崛起,其杰出首领努尔哈赤,以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并举的策略,迅速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自称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屯田积粮,积极备战,伺机攻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明廷杀其父、祖和援助其对手叶赫部等“七大恨”为借口,兴师攻明,于次年三四月间,以其所率部众六万余人,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败辽东经略杨镐所率领的11万明军。之后,后金军以凌厉的攻势,突破关外明军的防线。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军已占领明朝关外70余城,兵锋直逼山海关。在努尔哈赤步步进逼,关外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朝廷许多高级文武爱国官员,都力排阉党阻挠,纷纷献计献策,为抵御后金军的进攻而尽职尽力。其中以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张焘、焦勖为代表的科学家与火器研制专家,为引进、研制与使用西洋大炮(明朝称红夷炮,清朝改称红衣炮),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明朝末期火器技术发生转折性变革的军事技术家群体。
徐光启 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历任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和军事技术家。他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钻研科学,注重军事,关心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安危。他在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于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后,便孜孜不倦地学习欧洲科学技术,钻研火器制造与使用的理论,并把这方面的书籍介绍给中国读者。他在学习和钻研的过程中,一方面结交了一批能够传播西方火器技术的传教士,另一方面又联络了一批有志报国的明廷官员与火器研制者,为学习和传播西方火器技术作出积极的贡献,其中主要有光禄寺少卿李之藻、兵部主事孙元化、加衔守备张焘等人。他们都先后成为引进、仿制和使用西洋火炮的骨干。
当明军在萨尔浒战败后,徐光启即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六月,奏请朝廷设险守固,建敌台、造大铳,以抵御后金军的进攻。不久,他又联络李之藻等人,以私人出面捐资方式,设法向澳门葡萄牙当局,进行试购西洋大炮的活动。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支持他的购炮行动。经过多方努力,先后购买了30门西洋大炮,除一门在试射中炸毁外,18门留在都城,11门运往山海关,后又转运至宁远(今辽宁兴城),加强了宁远的守备能力。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二月,徐光启奉命监造西洋大炮。他以在仿制中力求超胜的思想为指导,设法访求和选拔懂得军事、心计智巧的人掌管军器局,让精通数理的人进行研制。他“除积弊,立成规,酌旧法,出新意”,使制成的火炮“精密坚致,锋利猛烈”,不合格者决不验收。为了发扬新型火炮的火力优势,他十分重视新型敌台的建造,把造炮与建台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提出了著名的“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他还亲自设计和参加了一些敌台的建筑。这些敌台依城而筑,以大条石为基础,与城等高,内分三层,下层安大型火炮,中层和上层所安火炮依次渐小。台径可达数丈,墙壁设有火炮射孔,外墙为半圆形,内墙与城内相通,便于守城官兵出入。这种敌台可以从三面环射敌人,又能上下迭射,减少了死角,扩大了射界。同时,相邻各敌台之间还可进行火力支援,构成大型城郭绵密的火力防御系统。
徐光启还对火器的使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建议朝廷要选拔精兵,装备精良火器,尔后再任命良将统领,进行严格训练,使射手人人壮勇,技艺精熟,远射时能百发百中,近斗时能以一当十。他针对后金军长于骑射、善于驰突的作战特点,提出了坚壁清野、凭城坚守的战法,把过去放在城外的火炮移置于城内各要地,轰击攻城之敌,使敌无法接近城墙,待敌疲惫懈惰之后实施反击,将敌击退。为了收复辽东,他还提出了以车制骑的思想,主张建立装备众多火炮的车营,以阻挡和反击敌军骑兵的进攻。
徐光启为引进欧洲火炮技术奔波10多年,直到70岁高龄时仍为守城制器之事操心。虽然由于明廷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军旅不振,他的主张并未被全部采纳,目的也没有全部达到,但是他的努力却对明末清初的火炮制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徐光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的军事实践;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徐光启把自己的军事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是徐光启不同于其他科学家和军事家的独到之处。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与世长辞。
李之藻 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和军事技术家。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生,字振之,又字我存,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曾任光禄寺少卿、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和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他同徐光启一起,通过利玛窦学习欧洲的火器技术,推动了明末火器的发展。他在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所上的《为制胜务须西铳乞敕速取疏》中,全面阐述了他对发展明末火器的全部主张,有力地配合了徐光启关于引进、仿制和使用西洋大炮的奏议,加速了朝廷对这些奏议的批准和引进、仿制西洋大炮的进程。他对西洋大炮的形制构造和作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他认为,要仿制这些火炮,切不可只按外形依样画葫芦,而要讲求质量,坚持做到材料必须锻炼有法,铸造时不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使用时必须先严格训练炮手,使之明理识算和掌握使用技巧,再派智勇良将进行指挥,以收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的效果。为此,他建议朝廷要优待铸炮工匠和操炮射手,宁可裁减无能之将和无用之兵,也不可怠慢这些人。因为有效地使用一门优质火炮,能抵数千精兵之用。他一生对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多有研究,有《新法算书》、《天学初函》、《同文算指》、《容圆较义》等六部著作传世。后两部著作的成果,被孙元化应用于《西法神机》中,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李之藻去世。
孙元化 是明末研制西洋大炮的专家。字初阳,号火东,嘉定(今属上海)人。生年不详。《明史·徐从治传》中附其小传,称他擅长西洋炮法,是徐光启的门生。因上书陈述备京和防边二策,得以在辽东经略孙承宗麾下参与军事。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九月,他任兵部司务,在山海关协助孙承宗修筑城防。天启三年,他随从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坚守宁远城,负责调运和管理山海关的11门西洋大炮,并主持造炮事宜,全力支持徐光启用西洋大炮抗击后金军的主张,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的“宁远大捷”中立了战功。至明崇祯初年起,任兵部员外郎,不久迁郎中。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经徐光启荐举,他出任登莱巡抚,按徐光启的意图,在登莱聘请葡萄牙炮师制造西洋大炮,训练使用西洋大炮的炮手。他把从利玛窦和徐光启处所学研制西洋大炮的技术,写入《西法神机》中。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其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叛明降清,攻陷登莱,他被执后自杀未遂,被叛军放归。次年九月,被明廷处死。著有《经武全书》和《西法神机》等。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